《束缚东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束缚东宫- 第8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方休明——万恶之源!

玄沐羽咬牙切齿地嘀咕。玄澈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偷偷笑了笑,伸手按上玄沐羽的手背,指尖在手腕内侧划出一个个小圆。凉凉的指尖圈出一道道电流,玄沐羽全身酥麻得动弹不得,

玄澈似笑非笑地凑过脸来,轻声道:“父皇,您又在乱吃醋了。”

妖孽呀妖孽,好的不学专学坏的,像当年我的澈是多么的纯情呀!玄沐羽还在为自己败于玄澈“手”下而哀悼,玄澈已经抽手离去,端坐在他的位子上,紧接着方休明进来了。

“参见皇上、太上皇。”方休明行礼之后也不废话,直奔主题,“皇上,关于那篇总览,臣有一事不明,还请皇上赐教。”

“什么事?”玄澈略感诧异,总览上的东西不都是他和自己一起讨论出来的吗。

方休明道:“皇上要限制人口增长?”

玄沐羽不快道:“方休明,有你这么和皇帝说话的吗?!”

玄澈指尖轻触玄沐羽的指尖,微笑道:“父皇,没有关系的。”

“你……不要老维护他。”玄沐羽嘀咕了一句,但没有再说什么。

玄澈笑了笑,对方休明说:“休明,你继续说。”

方休明看不到玄澈和玄沐羽在桌子后面的小动作,但他曾经做过小倌的人,对于两人之间的暧昧特别敏感,心中有些讶异,但他自然还记得臣子的本分,只说:“皇上要限制人口?”

玄澈想了想,问,“休明,你知不知道我国的耕地和人口各是多少?”

方休明想了想,摇头道:“对不起,微臣不知。”

玄澈找出一个册子,交给方休明,道:“这是户部最新的统计结果,人口四千多万,耕地六亿多亩,但这数据并不准确,门阀豪强隐瞒不报的地产和流民无户口者都不在这其中。即使这样平均下来,每个人能占有的土地也只有十五亩多一点儿,但是一个农民往往要用这十五亩的土地养活一家人。”

方休明看了满纸的数据,皱眉道:“皇上怕百姓养不活自己吗?可是……”方休明很想说现在天下繁荣昌盛,就算有少部分吃不饱穿不暖,但这也是正常现象,更何况怎么能限制百姓生育呢,这么大的事……

玄沐羽也微微皱了眉头,道:“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他在退位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不再过问玄澈的决定了,但是这个决定实在是太震撼了,玄沐羽不得不选择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我不是不让他们生育,只是不要一股脑儿扑在生小孩上而已,要有限度的。”

玄澈哭笑不得,或许要这个时代的人改变多子多福的观念难了点,但不论怎么样还是要去做,不然人口终究会在几十年后成为一个可怕的、威胁整个王朝的祸根,玄澈当然不会执着地要求中国姓“玄”,但缺乏先进纲领的农民起义对中国只会产生破坏,而不能带来进步,这种破坏可不是玄澈想看到的。

玄澈耐心道:“事实上,我们现在人口已经够多了,人口太多未必是好事情。父皇,休明,如果我们十个人,可是一块地只能养活一个人,那么另外九个人要怎么办?”

“我们可以垦荒。”玄沐羽说,“每年都有大量田地被开垦,耕地是可以增加的。”

玄澈摇头:“父皇,垦荒的限度是有限的,难道我们可以把城市以外的所有土地都变成耕地?父皇,这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嗯……环境问题。”玄澈思考着措辞,难道要解释环境破坏的恶果外加温室效应?这可不是一个好主意,化学元素现在还没有被发现呢,不能乱说。

玄沐羽看玄澈为难的样子,内力捻音成丝送入玄澈耳里:“后人的智慧?”

“呃,是的。”玄澈差点没有反应过来,点点头,看看一脸不解的方休明,说,“总之,这九个人没有耕地可以养活自己,他们要怎么办?把自己卖身给地主,但是地主只要一个仆人。第一个人说他只要五两银子,第二个说他只要四两银子,第三个说他只要三两银子,依次类推,到了第九个,他说他只有五十文。这九个人都身强力壮,地主自然选择了第九个人。另外八个人不得不饿死。可第九个人的价值——从五两银子到五十文铜板,他变廉价了。但关键问题是,五十文根本不够温饱,这个人最终和另外八个人走上了同样的死路。无论如何这多出来的九个人终究是无法养活自己,然后——”

后文无需再说,大家都是聪明人,自然能领会。

方休明错愕的抬头。

玄澈点点头,多少有些无奈,他对玄沐羽说:“所以人并非越多越好,一个很重要的在于:国家的财富能不能养活他们。财富要增加只有两个办法:开源和节流。控制人口无限度的增长就是在节流。”

玄沐羽不死心:“那开源呢?”

“在保证农业生产充足的情况下,鼓励种植农业以外的农产品和工、商业的发展。”玄澈简单地说,“这些已经在做了,但效果并不太理想,作用也比较缓慢,所以不得不选择节流,否则这些产业的发展会无法跟上人口增长。”

玄澈缓了一口气又补充道:“皇父,我不是要一下子让所有人的都节育不要孩子,而是让‘少生优育’的概念慢慢生入人心。不过……”

说到这里,玄澈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该让研究所多研究一些避孕药物了,还有安全套……印象中,同性恋也是某种可怕疾病的高危渠道?!不过好像没听说以前有什么人死于AIDS?

玄澈看了还在沉思的玄沐羽,在心里叹了一口气:反正要死一起死吧。

玄澈对玄沐羽露出一个甜笑,缓缓握紧了对方的手。

方休明退出去之后就看到太极东殿里站了一群的人,今日值班的本是尚书令、左仆射、兵刑工三为尚书以及两三个中书侍郎,但看眼前的阵势,左右仆射及六部尚书都到齐了。

看到方休明出来,所有人都瞪着一双狼眼瞅着他冒光。

方休明一愣,不由得后退一步,道:“诸位大人这是……”

“大人刚才进去想必也是为了人口问题吧?!”户部尚书徐莫直截了当地问。

方休明顿时明白了他们的用意:“你们也想劝说皇上吗?只怕无用,皇上此心似乎十分坚决。”

众大臣相视一眼,左仆射卫锋叹道:“糊涂,糊涂!”

方休明微笑道:“卫大人,虽说皇上此举未必妥当,但大人此言也过了。此处乃朝政重地,切莫胡言。”

卫锋道:“方大人好意卫某心领了,只是若是卫某一条命能让皇上收回成命,也值得了!”

“卫大人言重了。皇上此举自然有他的用意……”方休明将玄澈所说重复了一遍,他是极聪明之人,刚才所见数据现在报来分毫不差,颇具说服力。说完了,方休明又道:“皇上深谋远虑,微臣以为此举未必不可。”

尚书令固上亭捏了胡须,沉声道:“方大人也同意皇上这样做?”

“同意说不上,老实说,虽然皇上所说颇有几分道理,但微臣还是觉得此举不可思议。不过——”方休明顿了顿,“若是皇上一意孤行,我等劝阻不成,那么与其在这里抱怨,倒不如想象到时候怎么挽救不是更好吗?”

杜斯仪道:“方大人,你是皇上最信任的臣子之一,你若都说出这样的话,还有谁能劝阻皇上?!还请方大人在皇上面前多说几句,切莫铸成大错!”

户部尚书徐莫也道:“皇上这次确实错了,方大人还是要多多劝阻才好!”

周围的大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愈发有声讨此次改革的趋势。

方休明皱皱眉,道:“诸位大人在这里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方休明一开口,众人马上闭了嘴,不论方休明的实际官制是否高过自己,但方休明是皇帝面前最红的人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方休明道:“且不说皇上此举是否真的是错了。皇上这么一路行来,他所做的每个决定有几个是我们能在当时看明白想清楚的?当初皇上力挺靖王出兵,举朝上下反声如潮,结果呢?商业发展、国库充盈、民心凝聚,现在还有几个人说不好的?还有那政体的改革,从没有人看好过,但看看现在的大淼,官风清廉,办事迅速,不都是改革的功劳?”

众人瞠目结舌。

方休明又说:“皇上也不是刚愎自用的人,我们这些臣子提的意见,不论态度如何,哪一次他没有认真听过、认真思考过?大人们可曾因为直谏而让皇上生气过,更或者是被贬官?从古至今有哪个皇帝能做到这个程度?而皇帝每次执意的又有哪一项是错的?”

东大殿里一片静默,方休明说的话他们毫无辩驳的余地。是的,虽然有时皇上的手段很残酷,眼神很冷漠,态度很强硬,但古往今来因为直谏而丧身或遭贬官的大臣无数,即使最贤明的君王手中也有那么一两个因为一时怒气而倒霉的直臣,然而玄澈掌权期间却从没有过一个,所以每个人都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方休明道:“我们在这里议论天子已是逾越,更无论这些事情我们根本没有调查就随便发言,我们的言论对得起我们身上的官服吗?”方休明拱手一礼,“微臣这些话冒犯,但还是请诸位三思,若是真有什么不满,陛下就在里面,我相信陛下会认真地听取你们的建议的!”

方休明说罢离去,今天不是他值班,无须再次久留。这些大臣——烦!

注1:流求,台湾在隋时的古称。

注2:珠崖,海南从汉到唐的古称。

注3:对不起,我不知道皇帝要怎么称呼太上皇(据说就是叫“太上皇”,个人以为忒难听,明的时候也有叫“太上”“上皇”的,但好像都是大臣的叫法),只知道皇帝在太上皇面前自称“儿皇”(不过以澈和羽的关系,我让他自称“我”了),所以暂时用“父皇。哪位大人知道的可以和我说一下,我回头改掉(如果真的是称呼“太上皇”的话就算了,这个称呼我受不了)。

注4:文中的亩用的是现在的市亩,用古代的亩换算上实在太麻烦了。隋的亩大约一亩合现在1。33亩。

注5:文中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借用隋盛时。隋盛时人口达四千六百多万人,可用耕地约五千五百多万顷(约8。25亿亩)。大淼还没有发展到极限,所以减少一些。

注6:“亿”在古代代表的是10万(《易…震》,郑注:“十万曰亿。”),这里我直接取今意。既然是架空……就给我一点虚构的空间吧。

注7:15亩地能不能养活一家人呢?我估计不是太令人满意。举个例子,隋唐时人均耕地面积大概是18亩(或者更多一点),但是这些农民是不允许自费参军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自己购买铠甲、剑、马等装备吧。由此可见,以隋唐的物价,18亩地也只是温饱,更何况15亩呢?

换一个角度说,隋唐的单位产量换算到今天大概是每亩200多斤,15亩就是3000多斤。一般一个人每顿饭要吃半斤左右,一家三口每年自己就要吃掉1600多斤,再扣去每年纳的税约600斤(隋唐每丁每年收取二石的税),最后给这家人剩下了不到900斤的粮食。我不知道古代物价具体如何,用现在的农民种一斤粮收入不到1元来看(百度出来的,据说农民种一亩地产量在500…700斤,除去成本收入只有400-500元),古人要用不到九百元的钱去维持一家三口一年的开支——这还不算那些上有父母的家庭。

可想而知古代农民的生活多不容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