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第45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金军在赤龙洲附近停了下来,开始砍大树设水障,要把韩世忠的水军截住。金兀术的意思很清楚,你不是要断我的退路吗?我先把你的退路给断掉。想在淮西吞了我,那么咱们就拼个鱼死网破!
  这是多年以来,金兀术罕见的勇敢表现。他实在是输不起了,再输的话金国将失去上位国的资格,他本人也会名誉扫地、身败名裂。
  这也给了宋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淮西大地上,张俊以十三万重兵挟胜势逼迫金军后退,韩世忠断水路成关门打狗之势,并且就在淮西境内还有岳飞这一终极战士随时会参战。这是自宋、金开战以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只要各方面正常运作,金兀术必将全军覆灭。
  可各方面运作的结果是,什么都没有发生。没有作战、没有流血、没有堵截、没有谁全军覆灭,什么都没有。
  韩世忠得到金军设水障的消息后,就令水军撤退。水军撤得很快,本是逆流而上,只要顺水漂回去就行。张俊始终按兵不动。金兀术也没有死磕到底,带着濠州胜利赚回来的面子,顺势回国。
  岳飞始终被隔离在战场之外,等这一切都发生之后,只能拿着这段时间里他收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各种文件发呆。
  有张俊的命令,有赵构的诏书。里边的内容错乱得让人发疯。
  按时间顺序排列,金军侵入淮西,岳飞接到临安命令渡江驰援,其间有六份来往信函,分别是临安传令、岳飞申请长驱中原(两次)、临安否决要他火速救淮西、岳飞接令、临安嘉奖。
  柘皋之战大胜,临安传令三军,内容是:“捷书累至,军声大张,盖自军兴以来,未有今日之盛。尚思困兽之斗,务保全功。”
  这份诏书抄送给淮西境内的所有军方人员,岳飞、韩世忠也各得到一份。意思很清楚,告诫各将军见好就收,别惹更大的麻烦。
  之后张俊令岳飞离远点,岳飞听从了,也抄送一份交给临安,以此证明自己为啥不直接进入战区。临安方面非常欣赏这一点,赵构特意亲笔写了一份御札给他。
  “得卿奏,知卿属官自张俊处归报,虏已渡淮,卿只在舒州听候朝廷指挥,以此见卿小心恭慎,不敢专辄进退,深为得体,朕所嘉叹。”
  在赵构来看,岳飞这回没有看见金军就眼红,冲过去搞得血肉横飞,不可收拾,而是很克制地听话了,这是巨大的进步,是转变的开始,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征兆。他要表扬这个一直倔强的部下。
  接下来,诏书里的笔锋一转,他甚至难得地与岳飞有了共同语言。
  “据报,兀术用郦琼计,复来窥伺濠州。韩世忠已与张俊、杨沂中会于濠上,刘锜在庐州柘皋一带屯军。卿可星夜提精兵裹粮起发,前来庐州就粮,直趋寿春,与韩世忠等夹击,可望擒杀兀术,以定大功。此一机会,不可失也。
  “庐州通水运,有诸路漕臣在彼运粮。
  “急遣亲札,卿切体悉。十日二更。”
  从上面这段可以看出,这份诏书对岳飞来说简直是喜从天降。这是自从淮西兵变、刘光世的左护军叛变,导致岳飞与赵构隔阂之后,岳飞第一次重新看到了曙光。赵构在主导这次机会,要趁此天赐良机,把金兀术毁灭在淮西境内。他为岳飞铺好了所有的路,只等着岳飞杀过去!
  只不过,请注意写这份诏书的日期:
  十日二更。
  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三月十日夜二更天。十日写信,渡长江送交到岳飞的手里,需要多少时间,有一个参考。
  岳飞申请长驱中原,临安否决。一个来回是五天。当时岳飞在鄂州,信使不必渡江。这时等同对待,至少需要两天半岳飞才能收到命令。
  那么是十二日傍晚。
  瞧一瞧当时淮西战场上都发生了什么。三月五日,张俊开始追击,同时命令刘锜回太平州。三天后,三月八日,抵达濠州外围。九日杨沂中大败。再三天后,三月十二日,韩世忠水军受阻返航。
  十二日傍晚时分,岳飞才有可能收到赵构命令他前进的诏书。
  等岳飞准备迈步的时候,战争早已落幕。有这么玩人的吗?这到底是至高无上的皇命诏书,还是发泄私愤的骗人字条,抑或是通信条件太差造成的低级失误?
  很难是失误,因为还有下一道诏书。
  岳飞接到上面“十日二更”发布的命令之后,回信说他将率军启程赶赴庐州。他在战区内急如星火地赶路,后面的诏书比他还快,追上了他。
  诏书里写:“得卿奏。卿闻命即往庐州,遵陆勤劳,转饷艰阻,卿不复顾问,必其行,非一意许国,谁肯如此!
  “据探报,兀术复窥濠州。韩世忠八日乘捷至城下,张俊、杨沂中、刘锜先两日尽统所部前去会合,更得卿一军同力,此贼不足平也。中兴勋业,在此一举,卿之此行,适中机会。览奏再三,嘉汉不己。遣此奖谕,卿宜悉之。”
  按时间计算,岳飞接到这份诏书时,淮西战区已经彻底凉了,无论是张、韩、杨、刘、王等宋军,还是金兀术,都早已散场。偌大的淮西境内,只有岳飞一个人捧着一大摞诏书发呆。
  前思后想,对照此前多次北伐,岳飞越想越怒,他看了看周围的岳家军将领,实在没忍住,说了三句话。


第六章 赵构秦桧耍阴谋收兵权
  “国家不得了也,官家又不修德。”
  岳飞如是说。
  国家当断不断,纵敌玩寇,使本在罗网中的金军逃脱。这本是最卑劣的将军们巩固自身地位才使用的下三烂招数,可一个国家居然用了。它是想应付谁,想要挟谁,想毁灭谁?!
  国家公然做这样的事,前途何在,如何得了?
  至于修德。
  一个人总要有一颗真挚、理智、光明的本心,才会做出光明、理智的事来。看赵构前半生的所作所为,之所以倒行逆施莫名其妙,都是因为他的心术不正。
  修德是很重要的。
  世人的眼睛是亮的,清楚岳飞说的是不是实话,是不是对的。
  这句话只是开端,淮西之战刚刚结束,各个细节都在眼前,岳飞愤懑难当,说了第二句、第三句话。他转向张宪说:
  “张太尉,我看像张家军那样的兵马,你只消带领一万人去,就可以把他们蹉踏了。”
  又转向董先说:
  “董太尉,像韩家军那样的兵马,我看你不消带一万人去,就可以把他们蹉踏了。”
  这两句话在正常状态下看来,是很不合适的,会引起中国人第一时间的反感。为什么呢?不外乎“做人”的道理。
  做人要时刻谦卑、时刻低调。柔弱既然胜刚强,那么即使事实真的是那样,也不能直说!哪怕张俊、韩世忠真的退化到那种地步,你岳飞也不能这样公开评判攻击,恶化同志关系。
  可他说的是不是实话呢?张俊抛开不论,这人是什么货色,历史清楚,包括他自己都很清楚。至于韩世忠,黄天荡时的韩世忠到哪儿去了?以几千兵马截击十万金军,置生死于度外、置利害官爵金银于度外,什么都不在乎,只要归还二帝、归还河山的韩世忠到哪儿去了?
  应该说,他才是第一个提出还我河山的人。可是,现在这人怎么了?只是截断退路而已,就直接撤退了。他本来应该不管张俊怎样,不管临安怎样,率水军截断淮河,以一部之力断金军退路,让这场战斗不得不打起来!
  时间在变,一切都在变。唯一没变的岳飞在失望之余难免口出怨言。这一次,论道理他没有任何错误。而在另外一些层面上,他却错得很幼稚。
  如此三句话说完,淮西之战才算真正结束。剩下的就是老节目,去临安述职,说一下在这次工作中各自的表现。
  张俊是最积极的,他没等赵构下诏书集合,就先写了份奏章。里面大篇幅展示了柘皋之战的胜利,突出了杨沂中勇于首战的英勇,以及他个人临危不乱反败为胜的指挥艺术,最后指责了刘锜的作战不力。如此会战,被寄予厚望的精锐之师居然不见作为。
  不作为,是重罪!
  这之后,张俊单独用一章详细论述了岳飞的问题。岳飞行动迟缓,久久不上战场,耽误了一次又一次的歼敌良机。甚至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也不见近在咫尺的他伸出援手。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除远在川陕的吴家军之外,全体战将都已莅临战场,参与此战,唯独岳飞坐视生死,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这不是单纯的表面现象,联系此前岳飞一贯的好战表现,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为国家利益出发,一定要谨慎对待,认真研究。
  什么叫倒打一耙?而这只是张俊表演的开始。他长年泡在临安城里,和皇帝、首相近距离接触。一个庞大的计划在这几个人心里生成,而张俊是重要的棋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大将应召入朝述职,张俊轻车熟路,最先到达,其实也可以说他从淮西战场下来之后直接就回临安了。第二个是楚州方面的韩世忠,他的距离相对近一些。
  韩、张入朝,临安震动。从规格上讲,这本是一次例行的述职会议而已,是某次重大国事过后,皇帝、宰执、大将们的一次碰头会,总结一下经验教训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细心的人会发现,已经发展壮大到不讲理、不认错、不辞职等地步的秦首相居然一反常态,又变回到从前那个“甜蜜的秦桧”了。
  秦桧连日设大宴款待韩世忠、张俊,与之亲切交谈,内容涉及军事、政治、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时不时地还说起岳飞。
  他与你们三大将最近有过什么交流吗?
  这让韩世忠深深地不解,让张俊表面上迷惑。张俊当然知道秦桧这么反常是为了什么,他们私下里制订了一个大计划,要一举剥夺所有大将的军权。这样做的风险可想而知。此时此刻,南宋三大将的势力要远超晚唐时期那些割据的藩镇,如果计划暴露,三人串通谋反,临安小朝廷毫无反抗能力,会被瞬间推翻。
  于是乎,夺权在理论上的第一步是保密。只有把三大将都聚拢到临安城里,才有可能实施下面的计划。可要是真的这样做的话,仍然会鱼死网破。
  因为没人会坐等失去一切。要让对方接受安乐死,首先就要让对方失去反抗的能力。秦桧以一个顶级阴谋家的身份,准确地看出了最关键的问题——分化三大将内部。
  他许诺张俊,只要协助朝廷收回兵权,那么从此以后,张俊将总揽南宋军事。这一提议由秦桧提出,被赵构默许。张俊仔细衡量,发现这完全是为他量身定造的。登上军权之巅,踩倒韩世忠、岳飞,还有比这更让人享受的事吗?
  他没有理由不答应。
  这之后,赵构才宣召三大将入朝述职。张俊来了,韩世忠不明真相地来了,可岳飞还没到。这让秦桧心惊肉跳。岳飞是南宋军力之冠,他一人足以压倒全国,他没来,真的是鄂州相对较远吗?还是暗中知道了什么,或者正在准备着什么?
  秦桧无法安心,他不停地试探着。
  韩世忠一直都蒙在鼓里,张俊与岳飞有宿仇,两者没有交情,秦桧注定没法知道什么。他忐忑着,整个临安的上层领导都惶恐不安,直到六七天之后,岳飞终于率领少量亲兵进入临安城。
  岳飞来了。他意气消沉,或许怨愤冲天;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