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38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能及的,德国军队继续保持着攻势。但是从1943年初起,这种形势便改观了。德国的敌人这时采取了攻势,德国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义务,而同时它的资源却不断在减少。可是,直到1944年中期,军工生产仍在增加,这证明了德国人在本国和在剥削被占领国家方面的效能都很高。然而,这种增加只是垂死的奋力挣扎而已,因为到那时德国国外的供应来源已经几乎荡然无存,无法再进行持久的战争了。
  不论德国在欧洲建立新经济秩序的成就多么小,它无疑在战争期间确实从欧洲其他地方取得了巨大的物质利益。虽然从长远来看,欧洲——苏联不算在内——不能提供给德国它所需要的全部物资,但在短时期内,被它占领的国家和被它统治的国家的生产,以及这些国家储存的原料,却证明是具有重大价值的,并且除了石油以外,其数量都足以推迟任何严重的缺乏,直到有其他因素介入的时候为止。被占领国家的工业能力,也证明非常重要,至少在战争的中期是如此。因此施佩尔在1944年7月11日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说:“到目前为止,德国的军工生产有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是由西方占领区和意大利供给的,单是意大利就供给了百分之十二点五。”可是,对德国最有用处的,也许倒是非德意志国家提供的额外劳动力。大战爆发以前,德国缺乏劳动力的现象就很严重。在大规模动员入伍的工作开始以后,这种情况有可能急剧恶化。但是通过在德国本土以及在被占领和被统治的欧洲各地肆无忌惮地使用外国劳动力,德国在战争的大部分时期内为自己获得了充足的劳力供应。这些措施的规模如此巨大,以致1944年春天单在德国就使用了七百多万外国人,相当于平民劳动力总数的将近百分之二十。
  德国在战争时期从被它占领的国家和被它统治的国家总共得到了多少利益,这是无法用金钱准确地加以计算的。有些项目,例如驻在德国境外的德国部队和官员所消费的物品和劳务,以及不付费用直接弄到德国去的物资,都是无法计算的。还有,外国人在德国做工或是在德国武装部队中服役,其价值也是无法比较准确地加以估计的。可是,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处还是作了一次尝试,来估计其他国家对德国的作战所提供的财力物力,在计算时只把那些能够合理估计的项目考虑在内。属于这一类的,有向法国、荷兰、挪威、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波兰征收的占领费用,有德国对外贸易收支中的净逆差,有用侵略者的货币购买的货物,也有合并地区的生产在扣除了当地的消费和投资以后的净产值。根据这些计算,在1940年到1944年这五年中,外国出的力,按1939年的物价来估计,共达一千零四十亿马克左右,也就是占这一时期德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将近百分之十四。外国出的力,使政府在同一时期内可以用来购买武器和装备的款项——也就是说,在满足了民用消费、行政费用、军队开支、国债利息以及必要的资本支出等各项需要以后剩余的款子——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七,事实如此,其重要性也就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这种规模的横征暴敛显然在被占领的同家和被统治的国家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许多国家在饱受兵燹以后,又被盗窃走了大批对德国可能有用的东西。原料、粮食、牲畜、工厂和机器,以及运输设备,在不同程度上都遭到劫掠。生产大幅度地下降,那些获准继续生产的工厂,只能集中制造德国人自己需要的产品。德国人征敛的程度,在欧洲各个国家里大不相同,但是确实可以说,各处的生活水平都明显地降低,各种东西普遍缺乏的现象也出现了。这种情况由于德国推行的财政政策而更形恶化。用占领者的货币进行采购,在清算帐目上积欠下巨额债务,凡此对于德国以外的国家所造成的影响是:通货膨胀急速恶化,商品的供应日益减少,而流通的货币数目却不断增加。尽管通货膨胀只在某些地区造成有关国家财政生活的全面崩溃(尤其是在希腊),但是整个欧洲大陆都感到了它的有害影响。
  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对欧洲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为德国榨取最大的好处,而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
  显然,保护国以及可能获得的其他地方的经济力量,当然必须为了进行战争而全部用尽。可是,同样显然的是,这些地方对于自己在战争中不得不供给我们的那些产品,是不能从大德意志的经济中得到任何补偿的,因为它们的力量必须全部用来进行战争和供应国内平民的需要。
  这项政策声明是作为1939年5月举行的一次会议的结果而发表的。在此后五年中,它始终是德国行动的指导原则。
  第三编 意大利
  第一章 1940年6月至1943年7月的意大利
  理论上讲,意大利是轴心国中一个完全平等的伙伴,但是实际上它已经只不过是德国的主要卫星国了。诚然,它作为一个盟国参加战争,并不是完全没有资产的。不论它号称为大国这一点是多么不可靠,它却是唯一接近于可以支援德国的那种地位的国家。除了日本,它的武装部队比所有其他可能同德国结盟的国家都强大,而它的海军则比德国自己的还要强大。它处在地中海中央的位置和它的非洲帝国,使轴心国有机会切断英国同东方最为直接的航线,并且有机会进攻埃及、苏丹和东非。另一方面,虽然意大利的武装部队新近在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有过一些作战经验,但是从法西斯主义出现以来。他们还没有经受过全面战争的考验,而且意大利的经济弱点也太明显了。1939…1940年的事态增大并突出了意大利和德国之间实力的悬殊。到了1940年6月,德国在军事威望上已经达到顶峰,并且由于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欧洲因家,统治着从比亚里兹到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欧洲,从而扩大了它的粮食资源和工业生产力。
  意大利的参战并没有使轴心国的行政机构发生任何显著的变化,只不过建立起了许多旨在加强意大利同第三帝国经济联系的组织。政治和军事事务的处理,起初仍然是非正式的、不连贯的,就同先前那种情况差不多。在柏林和罗马设置的联络人员并不参加制订作战计划。尽管后来作了一些错综复杂的安排,使德国和意大利在地中海的部队联系起来,但在较高一级却始终没有任何可以同英美的联合计划组织相比拟的机构。最初,这两个轴心国的独裁者当然都认为战争差不多已经打赢了。再说,即使在他们认识到情况并非如此以后,希特勒仍然煞费苦心地强调他忠于在阿尔卑斯山南北分别建立德意两国势力范围的原则。
  意大利人一贯对德国人不满的事情之一是,德国人未能理解地中海的重要性。的确,搞一个地中海帝国并不是希特勒当时所渴望的东西之一。事实上,他正在向东方寻求德国的开阔的边疆,一点也没有露出不愿让意大利趁机向南方扩张的迹象。可是,他的其他一些野心必然导致德国侵犯到意大利的“生存空间”。象在战前那样,东南欧是这两个大国之间可能发生争执的地方,而德国希望在摩洛哥获得基地,以及法西斯主义者妒忌德国人对维希法国的宽大,是产生新摩擦的原因。意大利人(墨索里尼也不例外)还不断担心德国人有朝一日会要求南蒂罗尔和的里雅斯特,尽管他们信誓旦旦,保证尊重阿尔卑斯山的边界线。促使墨索里尼决定宣战的,不仅是希望分享战果或是德国威势的魅力和吸引力,而且是害怕德国扩张,害怕德国对意大利又一次“背信弃义”进行报复的心理。总之,墨索里尼担心(象一个根本不是亲德的老资格的法西斯党人所说的那样),假如意大利不宣战,它就会象一只鲜鸡蛋似地被德国一口吞下去。然而,在宣战后几天之内,墨索里尼就认识到,他最后一分钟的介入并没有使自己分享到希特勒的胜利,意大利在轴心国里的地位太软弱了,不能指望它的要求会被接受。虽然他仍旧希望意大利部队的成就也许会使它重新取得同德国较为平等的地位。
  德国人那方面则看不起意大利军人,完全认识到意大利人对轴心国缺乏热情,而且一直认为,一旦意大利人觉得抛弃轴心国盟约对自己有利,他们就会这样做。希特勒对意大利人就只信任墨索里尼,他深信维克托·艾曼努尔国王,意大利军队,当然还有齐亚诺,最终会出卖轴心国的,正如在他看来,他们应该对德波冲突变成一场全面战争负责那样,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曾对英国说,意大利不准备打仗。虽然他乐于看到墨索里尼扮演波勒克斯和卡斯特两弟兄中波勒克斯的角色,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他利用他的伙伴害怕盟国轰炸的心理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这个伙伴,也没有使他不在这个伙伴的心里播下猜疑的种籽,使这个伙伴怀疑他也许会同轴心国体系中其他一些国家的政府搞阴谋。
  同德国很大一部分军事装备一样,意大利是一个“代用品”,一个代用同盟国。正如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说明的那样,他宁愿在英国的帮助下打败法国,取得欧洲的霸权。可是,既然意大利是希特勒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盟国,他就必须尽可能利用它。而且意大利一旦参战后,如果由于敌人的打击或者由于它的盟国对它不够体谅,而使它不得不退出战争,那对德国说来就是一个严重的挫折。然而,实际上,德国对意大利的政策却是自己拆自己的台。由于纳粹贪得无厌以及两国的实力对比如此悬殊,德国的“友谊”往往只是一些花言巧语,至于德国的援助,如果它当真有一点用处的话,也往往采取意大利人不能不认为是极端屈辱性的形式。
  在1940年6月至10月意大利参战的第一阶段中,轴心国的外交如果按里程和词令来计算,那是空前活跃的。墨索里尼和齐亚诺在6月18…19日访问了慕尼黑;齐亚诺在7月7日访问了柏林,7月19…20日又去柏林恭听希特勒在国会发表的和平建议讲话;8月28…30日他在维也纳会见了里宾特洛甫和希特勒,表示意大利同意瓜分特兰西瓦尼亚。里宾特洛甫于9月19…22日访问了罗马,带去了三国公约的草案(到那时为止还一点没有提到同日本重新谈判一事);齐亚诺9月28…30日又去柏林参加这项公约的签字仪式。最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于10月4日在勃伦纳山口和同月28日在佛罗伦萨先后两次会晤。然而,这些都不是制订一项双方同意的政策的时刻。在希特勒花了五小时夸耀他的无所不知的军事学以后,墨索里尼或是齐亚诺也许会大胆提出一些问题或请求来,可是如果这些问题或请求象时常发生的那样,得不到良好的反应的话,那么争论也很少会进一步继续下去。
  那些纳粹领导人同在非交战时期一样,总是不愿意信任意大利政府,这方面的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希特勒在12月10日的第19号命令(“阿蒂拉”作战行动,即完全占领法国)中禁止对意大利人提起这项计划。事实上,希特勒确曾断定,告诉意大利最高司令部或者外交部的任何作战机密,立刻便会传到伦敦,很可能是通过萨伏依王室。因此,意大利人对德国的计划多半只能略加窥测,而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