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秦始皇- 第16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蒙毅也表示坚决反对。
  “矫枉无须过正。昨天的宴会上,儒生们的确冒犯了陛下和大秦的尊严,臣也是看不下去。但是,陛下不能因为几个狂妄的儒生而焚烧天下古籍。”始皇见这两位平时最听话的宠臣都表示坚决反对,皱眉说:“朕也是委决不下,才召你们来商量。李斯之言也对,让儒生们这样煽动下去,黔首跟着盲从下去,最后会损伤朕的威严,动摇国基!”
  冯去疾见皇帝还是偏信李斯,劝谏说:“凡事都有源头,没有古哪来今?诸子百家有如河川支流,汇成大海,学术思想没有源头,很快就会干涸而死。”始皇反驳说:“可是,杨朱说过,岔路多了羊会走失,学说多了,会让黔首无所适应,不利于国家稳定。如今,天下统一了,法令出于一统,学术思想也应该统一,这样才能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乱。”蒙毅摇头说:“天下可以统一,学术思想却不能统一,人各有志,各有各的想法,说出来方能集思广益,相互补充,为治国者提供最佳的治理方案。单纯使用武力只能适得其反。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啊!”始皇对两人的态度大为不满。
  “朕以为大秦的法令和制度是最完美的,不然怎么会很快统一天下,富国强兵。朕的作为也非三皇五帝可比,不然不会有这样一个真正统一的秦帝国。可是那些愚儒者和无知的黔首却怀念古制,以古非今非难朕。”
  冯去疾、蒙毅不敢再劝。始皇越说越气。
  “昨天的宴会上你们都听到了。有人攻击大秦的国家制度;有人在批评朕刚愎自用,不守祖制,不肯效法古人。可是他们不知道这是朕最公正之处。朕不分封子弟,乃是亲眼看见诸侯一多,战乱不息。中原争战,几百年的战祸难道不是血的教训吗?天下一统,天下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做不好的事。可是那些愚儒只知道穷研古制,就是不肯睁开眼睛看看现实。”冯去疾、蒙毅正不知所措,忽然,始皇的一名近侍奔跑进来,禀报说:“启禀陛下,朝门外聚集很多儒生和百姓,说是要陛下亲自去接见,郎中大人怎么劝他们也不肯离开。”始皇闻听,脸上怒意全逝,含笑道:“这些人是何等的狂妄!冯卿、蒙卿,你们陪朕去看看,这可是大秦从没发生过的新鲜事。”
  三
  李斯的上书的确太讨人恨了,连他的学生也不能容忍下去了。李斯书写奏章时因为情绪激动,竟将所书的内容说给前来添加灯油的学生鲁成听了。鲁成吃了一惊,李老师要皇帝焚烧天下古籍,莫不是发疯了吗?同样是读书人,谁不对那些竹简文字有着很深的感情。鲁成由尊敬而对李斯心生鄙视之心,便在当晚逃离丞相府,并把李斯上书始皇,将要焚烧古籍的事公布于咸阳街头。咸阳顿时轰动起来。这可是天下第一号特大新闻,人们争相传播,议论纷纷。读书人更是大骂李斯和始皇混蛋。
  参加昨天咸阳宫宴会的淳于越等儒生得知这一消息后,吓了一跳。显然,李斯的上书与宴会上大家评议朝政有关。李斯卑鄙无耻,挟私报复,竟制造出这种疯狂的上书。儒生们群情愤恨,在对李斯进行一番口诛笔伐之后,意识到必须阻止始皇批准这份上书。否则,焚烧古籍将是人类文化的一场浩劫。
  淳于越作为这次事件的发起人,理所当然成了儒生们的首领。于是,由淳于越和七十名博士领头,几百名儒生,当然也包括咸阳宫宴会上反对淳于越的人,出了博士官驿馆,直奔皇城午朝门而来。沿途又有数千名黔首加入,队伍壮大了好几倍,浩浩荡荡,颇有气势。
  始皇由近侍保护,与冯去疾、蒙毅一同登上午朝门城楼。往下一看,嗬,黑压压地跪满一地,全是人。他再细看,前头跪着的正是淳于越与七十名博士,后面则是几百名儒生和数千名百姓。始皇面含微笑,大声问道:“淳先生,这是摆的什么阵势?”淳于越与众博士一齐磕头说:“臣等是来向陛下谢罪的。昨天陛下加恩赐宴,臣等不知深浅,对朝政妄加评议,有损大秦陛下的威严。特来谢罪,请陛下宽恕。”始皇惊奇地说:“诸卿何苦如此。朕当时就说了,言者无罪。朕没追究谁的罪过,何来谢罪之说?何况,谢罪为什么带这么多人?”“他们不是臣等带来的,是一路自愿跟来的。”
  “现在罪也谢了,朕也宽恕了,该让他们散去吧?”淳于越却跪地说:“陛下,臣还有话要说。”始皇说:“有事可进宫来说,你先让众人散去。”
  淳于越犹豫着还没有说话,他身后几百名儒生和几千名黔首突然雷鸣般喊道:“我等要听见陛下亲口答复,才肯离去。”
  始皇还不知道李斯的奏书已经泄漏,不解地问道:“淳先生,他们要朕答复什么?”淳于越答道:“传言李丞相上书陛下,要焚毁天下经典古籍,不知是真是假?”始皇又是一惊。
  “你们消息倒是灵通,从何而知?”
  “从何而知,对陛下来说并不重要。臣请陛下说明有无此事。”始皇额上青筋直跳。
  “此事属国家机密,朕不能回答你们。”淳于越连连叩首,哭谏说:“此事因臣而起,臣罪该万死。但焚毁古籍,阻绝几千年的思想渊源,不但关乎天下治乱,而且福及子孙后代,臣劝谏陛下千万不可焚毁古籍。”
  始皇强忍怒气,尽量用温和的口吻说:“朕是天下之主,自会决断。你先带人散去。”
  “不,陛下一定要亲口答复不批准李斯的奏书,臣等方能安心散去。”
  “对,陛下不答应,我等就跪死在宫门口。”众儒生及百姓轰雷般的声音喊道。始皇怒斥道:“朕说过自有决断,难道你们一定要当面逼朕屈从吗?淳于越,你非议朝政,朕可以不加罪。但是,你现在挟众威胁朕,就是朕不愿意治你的罪,大秦律法也容不得你。”淳于越苦谏说:“臣劝陛下行分封之制,也是为了巩固国本,愿大秦永世安定,传之万世。臣怒责周寿臣阿谀谄媚,也是为了陛下能听忠义之言,但没想到……”
  “朕没有责怪你们,也不曾加罪。你们为什么要得寸进尺?”“请陛下亲口答复。否则,一旦焚书令下,陛下悔之晚矣!”淳于越磕头流血,染红了面前的地面。
  “淳于越,你真是不可理喻。朕要回宫处理国政,你们爱跪到什么时候,就跪到什么时候吧!”始皇一甩袖子,向冯去疾、蒙毅说,“咱们走,看他们跪到何时。”
  冯、蒙二人正想劝解,忽见淳于越从地上突然站起来,大声哭喊道:“此事因臣而起,臣万死难赎其罪。陛下不答应,臣只有一死谢天下了。”话刚说完,口里竟流出大量鲜血。身子摇晃几下,转了半圈跌倒在地,两腿伸直,再不动弹。“淳先生咬舌而亡了!”
  淳于越身旁的博士大声喊叫,儒生们和百姓闻言一齐拥上去观看。始皇正要下楼,见此情景止住脚步。显然他也感到出乎意外。蒙毅、冯去疾慌忙拥着他说:“陛下快回南书房,下面要发生骚乱了。”
  始皇还没移动脚步,就看到人群轰动,淳子越的尸体被抬了起来。情绪激愤的人们高声叫骂:“嬴政,淳先生以死劝谏,你还不该清醒吗?”“嬴政,你要是焚书,你就会留下千古骂名!”“嬴政,你是昏君、暴君,连桀纣都不如!”
  “不错,桀纣残暴,却没蠢到烧书的地步!”蒙毅吓得变了脸色,不安地看着始皇,只见始皇静听下面的怒骂,脸上几条青筋在不停地抖动。忙劝解说:“百姓人多骚乱就是这个样子,过一会儿就没事了。请陛下移驾南书房。”
  冯去疾也来相劝,不料,始皇突然哈哈大笑,指着城楼下乱哄哄叫骂的人群说:“你们听听,这就是他们阅读古籍的结果,他们也知道有夏桀、商纣,还拿来跟朕比较。”
  冯去疾、蒙毅更加心惊,始皇的反常表现说明他下面一定有出人意料的行动。
  果然,始皇的笑声刚结束,便怒吼一声:“虎贲军为何还不行动?”
  话音未落,响雷般的马蹄声从午朝门两侧响起,黑盔、黑甲、黑骠马的虎贲军蜂拥而出。他们早已在外围形成包围圈,只等始皇一声令下。
  正在跪求或叫骂的人们一看不妙,纷纷爬起来,四散逃跑。但是,被虎贲军阻住去路,几名反抗的黔首被当场刺死,其余人乖乖地束手就擒,骚乱被平定下来。
  虎贲军都尉向城楼上施礼请旨,如何处置被抓捕的骚乱者?蒙毅担心地看着始皇,深怕他一怒之下,下令将这几千名骚乱者杀戮,忙进言说:“百姓是因为相互传言,引起人心慌乱才酿成骚乱,很多人并非真心反对大秦和陛下,还望陛下法外施恩,赦免他的死罪。”始皇看了他一眼,怒容稍解,对都尉说道:“一般黔首不明真相,可以放他们回家。淳于越已死,不予再审其罪,将尸首送其乡里安葬。其余博士、儒生暂且关押,等候处置。”虎贲军都尉遵命,当即释放了几千黔首,然后押着六百多名博士、儒生,抬着淳于越的尸体撤离开午朝门。
  蒙毅见始皇并没有采取行动,放下心来。正要再说几句主上圣明宽仁之类的话,却听始皇说道:“冯卿、蒙卿,你们可以回府了。朝政的事,朕自有决断。”冯去疾、蒙毅陪始皇下了城楼,只好施礼告退。
  回到南书房,始皇毫不犹豫地在李斯的竹简奏折上用朱笔写了个大大的“可”字。
  李斯的奏章终于以大秦法律《焚书令》的形式颁行天下,一场席卷中华大地的文化浩劫开始了。
  身为丞相的李斯更是不遗余力地执行这项法令,他立即召集百官筹划具体执行事宜。
  首先,他向始皇请旨以诏命的形式诏告天下,限期焚书,令下三十日后不烧者,按律处面部刺字并罚四年的劳役,送往北地筑长城。然后以朝廷的名义派出监御史到各郡监督执行;郡则派员到各县监督;县再派人去乡里。
  《焚书令》初下,很多人对这项自古从没有过的荒谬法令还有些不相信,更多的人为防患于未然,赶快挖地窑、修夹壁墙,把书藏起来。为防止走漏风声,他们不敢请人干,也不敢白天干,只能等到深更半夜时,邻居和家人都睡熟了,一个人偷偷摸摸地干。白发苍苍的老学究,温文尔雅的读书郎,第一次拿起了他们不屑一顾的铁镐泥锹,弄得满手水泡。可是,为了保住这些被他们视为生命的经典古籍,他们不敢出声,不敢怨恨。
  齐鲁是儒学祖师孔子的故乡,文风最盛,收藏古籍经典的人家最多,为躲过这场劫难,人们想尽了办法。有的人怕埋藏的书迟早会被找到,干脆把自己的脑袋当作藏书最保险的地方。在限期的三十天内,不分白天黑夜地强记背颂,能记多少就记多少。也有数人协作,大家分头背颂,你背《诗》、我背《春秋》、他背《周礼》、《易经》等等。待风声过后,再凭各人的记忆自己写出来。为了防止背叛,他们都在孔子的圣位前发誓,歃血为盟。
  但是,更多的人慑于大秦的严刑峻法,不得不在限定的时间内,含泪将书简上交官府。各郡、县的署前,竹简的、木简的、羊皮的、丝绢的手抄本古籍堆集如山。
  一声令下,西自临洮,东至齐地,北自辽东,南至南海,凡大秦帝国的版图之内,到处燃起了焚书的熊熊之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