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庆元党禁》·一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亦不著录。惟见《永乐大典》中,题曰沧州樵叟撰。盖与《绍兴正论》均出一人之手。《序》称淳祐乙巳,则作於宋理宗十八年也。考党禁起於宁宗庆元二年八月,弛於嘉泰二年二月。是书之作,盖距弛禁时又四十四年矣。宋代忠邪杂进,党祸相仍,国论喧呶,已一见於元祐之籍。
迨南渡后和议已成,外忧暂弭。君臣上下,熙熙然燕雀处堂。诸儒不鉴前车。又寻覆辙。求名既急,持论弥高。声气交通,贤奸混糅,浮薄诡激之徒,相率攀援,酿成门户。遂使小人乘其瑕隙,又兴党狱以中之。兰艾同焚,国势驯至於不振。
《春秋》责备贤者,不能以败亡之罪独诿诸韩侂胄也。且光、宁授受之际,赵汝愚等谋及宵人,复处之不得其道,致激成祸变,於谋国尤疏。恭读御题诗章,於揖盗开门,再三致意。垂训深切,实为千古定评。讲学之家不能复以浮词他说解矣。书中所录伪党共五十九人,如杨万里尝以党禁罢官,而顾未入籍。其去取之故,亦颇难解。盖万里之荐朱子,实出至公,与依草附木,攀援门户者迥异。故讲学之家,终不引之为气类。观所作《诚斋易传》,陈栎、胡一桂皆曲相排抑,不使入道学之派。知此书之削除万里,意亦如斯,未可遽执为定论也。至如薛叔似晚岁改节,依附权奸。皇甫斌猥琐梯荣,偾军辱国。侂胄既败之后,又复列名韩党,与张岩、许及之诸人并遭贬谪。阴阳反覆,不可端倪,而其姓名亦并见此书中。岂非趋附者繁,枭鸾并集之一证哉?总之,儒者明体达用,当务潜修,致远通方,当求实济。徒博卫道之名,聚徒讲学,未有不水火交争,流毒及於宗社者。东汉不鉴战国之横议,南北部分而东汉亡。北宋不鉴东汉之党锢,洛蜀党分而北宋亡。南宋不鉴元祐之败,道学派盛而南宋亡。明不鉴庆元之失,东林势盛而明又亡。皆务彼虚名,受其实祸。决裂溃覆之后,执门户之见者犹从而巧为之词,非公论也。张端义《贵耳集》曰:“朝廷大患,最怕攻党。伊川见道之明,不能免焉。淳熙则曰道学,庆元则曰伪学。深思由来,皆非国家之福。”斯言谅矣。谨恭录御题冠此书之端,用昭万年之炯戒,并详著古来党祸之由,俾来者无惑焉。
△《宝祐四年登科录》·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文天祥榜进士题名也。首列御试策题一道,及详定编排等官姓名。其覆考检点试卷官为王应麟。故《宋史·文天祥传》,载考官王应麟奏其卷,称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敢为国家得人贺也。其一甲第九人为王应凤,即应麟之弟。
盖当时法制犹疏,未有回避之例耳。天祥本列第五,理宗亲擢第一。第二甲第一人为谢枋得。第二十七人为陆秀夫。与天祥并以孤忠劲节,搘拄纲常。数百年后,睹其姓名,尚凛然生敬。则此《录》流传不朽,若有神物呵护者,岂偶然哉?
五甲第一百八十九人朱《日制》以下,原本脱去二十四人。今检《录》中四甲二百二十七人赵与溥下,注“兄与镇同榜”,而《录》无其名。又《括苍汇记》有赵时、陈塈,《衡州府志》有罗雷春,《万姓统谱》有赵良金,并称宝祐四年进士,而此《录》亦无之。则皆在所阙内矣。后有天祥对策一道,理宗御制赐进士诗及天祥恭谢诗各一首。天祥是年登第后,即丁父忧归。至己未始授签书宁海节度判官厅公事。故谢表中有自叨异数,亦既三年之语。此《录》并载其表文,乃后人所增附者也。
△《京口耆旧传》·九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焦竑《国史经籍志》皆载其名,亦不云谁作。考书中《苏庠传》末云:予家世丹阳,先人知其状为详,又从其孙嘉借家传,则作者当为丹阳人。庠卒於绍兴十七年,而作者得交其孙,则当为南宋末年人也。其书采京口名贤事迹,各为之传。始於宋初,讫於端平、嘉熙间。
其中忠烈如陈东,经济如张悫、张缜、汤东野、刘公彦,风节如王存、王遂、蒋猷、刘宰,文学如沈括、洪兴祖,书画如米芾父子,虽皆著在史传,而轶闻逸事,则较史为详。至《汤东野传》称,明受赦书至,东野谋於张浚,欲匿赦不宣。而《宋史》浚本传称,浚命守臣汤东野秘不宣。其说互异。证以刘宰《漫塘集·汤侍郎勤王录跋》,乃与此书所载合,则足以订《宋史》记录之误。《漫塘集》称陈东於钦宗时凡六上书,高宗时凡四上书。《宋史》东本传第云於钦宗时五上书,高宗时三上书。证以此书,乃知《宋史》有据,《漫塘集》为传闻之讹。王巩《甲申杂记》谓陈亢以熙宁八年生廓与度。证以此书,廓中熙宁九年进士,则距生岁止一年;度中元丰三年进士,则距生岁止四年。尤足以纠小说附会之谬。如此之类,不一而足。盖是书体例,全仿正史。每为一传,首尾该贯,生卒必详。
与诸家杂说随笔记载,不备端末者不同。故事实多可依据,於史学深为有裨。
《文渊阁书目》载是书不列卷数。《经籍志》则作四卷。今据《永乐大典》所载,裒合成编,釐为九卷。考《宋史·地理志》,京口凡丹徒、丹阳、延令、金坛四县。神宗熙宁五年,改延令为镇,并入丹阳,则所存者仅三县,而此书《吴致尧传》,其人在宣和之季,乃仍称曰延令人。盖沿袭旧名,偶然失改。犹汉高帝十一年已改真定为东垣,而《南越王传》犹称尉佗为真定人。史氏驳文,不足为据。
今仍以三县分隶,庶从其实。至於诸书所载,互有同异,则并附载各条之下,以资考证焉。
△《昭忠录》·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所记皆南宋末忠节事迹,故以“昭忠”名篇。自绍定辛卯元兵克马岭堡,总管田璲等死节,迄於国亡徇义之陆秀夫、文天祥、谢枋得等,凡一百三十人。详其词义,盖宋遗民之所作也。每条先列姓名官爵於前,而记其死难事实於后。其文间有详略,而大都确实可据。以《宋史·忠义传》互相校核,其为史所失载者甚多。即史传所有,亦往往与此书参错不合。如绍定辛卯西和州徇难之陈寅,《宋史》亦有传。而其同死之守将杨锐则史竟失载其战没事,且讹其姓为“王锐”。又《宋史·林空斋传》,以空斋为林同之子,考此书方知即同之号。史又误以刘仝子为刘同祖,并失载其被执自缢及其妻殉节等事。凡此皆当以是书为得实。又张世杰在崖山及谢枋得被徵事,所载亦比诸书为详。考袁桷《清容居士集》、苏天爵《滋溪文集》,均有修《元史》时采访遗书之目,不载此名。孔齐《至正直记》所列修史应采诸书,亦无此名。知元时但民间传录,未尝上送史馆。故至正间纂修诸臣无由见也。此本乃旧传抄帙,文字亦间有讹脱,而大略尚可考见。谨著之於录,庶一代忠臣义士未发之幽光,复得以彰显於世。
且俾读《宋史》者亦可藉以考正其疏略焉。
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
○传记类二
△《敬乡录》·十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元吴师道撰。师道有《战国策校注》,已著录。是编以宋婺守洪遵《东阳志》所记人物尚有遗漏,因蒐录旧闻,以补其阙。始自梁朝,迄於宋末。每人先次其行略,而附录其所著诗文。亦有止著其目者,或已散佚,或从删汰也。明正德间,金华守赵鹤有《金华文统》十三卷,盖以是《录》为蓝本。然鹤所编次,往往重复舛漏。如此《录》载潘良贵《矫斋记》、《静胜斋记》、《答雷公达书》、《君子有三戒说》四篇,而《文统》止载《矫斋记》及《雷公达书》二篇,删汰漫无义例,殊不及师道本书。又如宋方符所编《宗忠简遗集》,师道谓不及见,故集中封事诸篇,此《录》不载。然此《录》有《赠鸡山陈七四秀才》五言一首,方符所编转未之及。则零篇散什,藉以存者不少矣。至所编辑宋人小传,犹在《宋史》未成以前,故记载多有异同。若谓梅执礼密与诸将谋夺万胜门,夜入金营,劫二帝归。范琼以为无益,独吴革与赵子方结军民得众数万。王时雍、徐秉哲闻之惧,使琼泄谋於金师。《宋史》及《东都事略》本传俱不载,仅略见《三朝北盟会编》中,惟此书言之颇悉。又若《宋史》载嘉定十四年三月丁亥金师破黄州,知州事何大节弃城遁死。己亥金师陷蕲州,知州事李诚之死之。是《录》载李诚之死事与《宋史》合,而於何大节之遁则引刘克庄《答傅谏议伯成书》,辨大节初护齐安官吏士民过武昌,复自还齐安固守。半月,城破,金师拥入,大节死於赤壁矶下,则大节实未尝遁。此事与《史》颇异,亦可以资考证。元好问《中州集》以诗存史,为世所重。师道此书,殆与相埒。以其因人物以存文章,非因文章以存人物。与好问体例略殊,故隶之於《传记类》焉。
△《唐才子传》·八卷(永乐大典本)
元辛文房撰。文房字良史,西域人。其始末不见於史传。惟陆友仁《研北杂志》称其能诗,与王执谦齐名。苏天爵《元文类》中载其《苏小小歌》一篇耳。
是书原本凡十卷,总三百九十七人。下至妓女、女道士之类,亦皆载入。其见於《新旧唐书》者仅百人,馀皆从传记说部各书采辑。其体例因诗系人,故有唐名人,非卓有诗名者不录。即所载之人亦多详其逸事及著作之传否,而於功业行谊则只撮其梗概。盖以论文为主,不以记事为主也。大抵於初盛稍略,中晚以后渐详。至李建勋、孙鲂、沈彬、江为、廖图、熊皦、孟宾干、孟贯、陈抟之伦,均有专传,则下包五代矣。考杨士奇《东里集》有是书《跋》,是明初尚有完帙,故《永乐大典目录》於“传”字韵内载其全书。今“传”字一韵适佚,世间遂无传本。然幸其各韵之内尚杂引其文。今随条摭拾,裒辑编次,共得二百四十三人,又附传者四十四人,共二百八十七人。谨依次订正,釐为八卷。按《杨士奇跋》,称是书凡行事不关大体,不足为劝戒者不录。又称杂以臆说,不尽可据。今考编中如《许浑传》称其梦游昆仑,《李群玉传》称其梦见神女,杂采孟棨《本事诗》、范摅《云溪友议》荒唐之说,无当史裁。又如储光羲污禄山伪命而称其养浩然之气,尤乖大义。他如谓骆宾王与宋之问唱和灵隐寺中,谓《中兴闲气集》为高适所选,谓李商隐曾为广州都督,谓唐人学杜甫者惟唐彦谦一人,乖舛不一而足。
盖文房抄掇繁富,或未暇检详,故谬误牴牾,往往杂见。然较计有功唐诗纪事,叙述差有条理,文笔亦秀润可观。传后间缀以论,多掎摭诗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艺林。於学诗者考订之助,固不为无补焉。
△《元朝名臣事略》·十五卷(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
元苏天爵撰。天爵字伯修,真定人,由国子学生试第一,释褐授从仕郎,苏州判官,终浙江行省参知政事,事迹具《元史》本传。此书记元代名臣事实,始木华黎,终刘因,凡四十七人。大抵据诸家文集所载墓碑、墓志、行状、家传为多。其杂书可徵信者,亦采掇焉。一一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