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鼎三然》(无卷数,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朱天麟撰。天麟字震青,吴江人,寄籍昆山。崇祯戊辰进士。由兵部主事改授编修。后桂王由榔僣号,以天麟为大学士,卒於广西。是书成於崇祯庚午,以读《易》譬之食味,溯《周易》之旨者曰“庖然”,发《归藏》之义者曰“漱然”,阐《连山》首《艮》之蕴者曰“飶然”,已为怪异。其子目有《混沌谱》、《中化逵》、《气穴》、《孙孙》等三十六名,无一非吊诡之辞,於《经》义丝毫无当也。
△《周易广义》·四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郑敷教撰。敷教字汝敬,吴县人。崇祯庚午举人。是编用注疏本,以程《传》、朱《义》为主,而推广其说,故名《广义》。凡诸儒之说与《传》、《义》合者取之,稍有不合者则去之。朱彝尊《经义考》载敷教《易经图考》十二卷,而不载是书,殆偶未见欤?
△《尺木堂学易志》·三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明马权奇撰。权奇字巽倩,会稽人。崇祯辛未进士。官兵部主事。王台《序》称权奇才高召忌,甫阅仕版,在系者数月,絷维邸舍者三年。后事白归里,因成是编。其说皆诠释大旨,不规规於训诂,间引《庄子》、《文中子》诸说,旁及经史、禅乘以证之。盖忧患之馀借抒愤懑,固不以说经论矣。
△《十愿斋易说》·一卷、《霞舟易笺》·一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吴锺峦撰。锺峦字峦稚,武进人。崇祯甲戌进士。官桂林府推官。鲁王监国,以为礼部尚书。后自焚死。乾隆乙未赐谥忠烈。是编每卦摘笺数语,止有《上经》三十卦,而无《下经》,似非足本。朱彝尊《经义考》惟载锺峦《周易卦说》,不著卷数,注曰“未见”,而无此书名。《江南通志·儒林传》所载亦同。殆辗转传闻,相沿而误欤?此本前有小引,题曰《霞舟易笺》,又题曰《十愿斋全集》。以《易说》为卷一,《易笺》为卷二,盖编入文集之中,如李石《方舟集》例,今仅存此两卷耳。
△《易经说意》·七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陈际泰撰。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崇祯甲戌进士。官行人司行人。《明史·文苑传》附见《艾南英传》中。际泰本以时文名,故其说《经》亦即用时文之法,中间或有竟作两比者。自有训诂以来,一二千年无此体例也。
△《周易翼简捷解》·十六卷、附《群经辅易说》·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陈际泰撰。是编谓《河图》、《洛书》体用相为附丽,表里经纬,悉师羲《易》。首卷载古今诸图,中十六卷为《捷解》,末卷又为《图说》二十四条,《拾遗》九条,散漫支离,未得要领。附载《群经辅易说》一卷,仅十四页。大旨谓《大学》、《中庸》诸书皆所以明《易》,而西方之教独与之背。盖明末心学横流,大抵以狂禅解《易》,故为此论以救之。所见特为笃实。其八比高出一时,亦由其根柢之正也。
△《易辰》·九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贺登选撰。登选号澹馀,鄱阳人。崇祯甲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书以三百八十四爻取象之义,杂引史事以证《经》。盖仿《诚斋易传》之例,而深切则不及之。其以《乾》初爻为象人心,《乾》四爻为象太子之类,亦颇穿凿。
《自序》谓《易》无象而三百八十四爻其象,辰无象而三百六十五度其象,故以“辰”名其书焉。
△《易序图说》·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秦镛撰。镛字大音,无锡人。崇祯丁丑进士。官清江县知县。是书以《序卦》言义理而不及象数,因合先后天而求之。《上经》分五节,象阳。《下经》分四节,象阴。每节中又一一分析而引《杂卦》及《彖》、《象》、爻辞以为之解。案《序卦》、《杂卦》,先儒多疑非孔子之书,故言《易》诸家往往粗陈梗概。至元萧汉中《读易考原》,述分卦、序卦之义,始详为发明。是书较汉中所言推阐加密,而穿凿附会亦以过密而生。盖此类皆《易》之末义,必求其说,亦皆有理之可通。然谓四圣本旨在是,则殊不然也。
△《读易略记》(无卷数,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朱朝瑛撰。朝瑛字美之,号康流,又号罍菴,海宁人。崇祯庚辰进士,官旌德县知县。其《易》学出于黄道周,此书亦间引道周之语,然持论与道周又异。
其言象数,不主邵子之说,又别为《先天》、《后天》之图,取一索、再索之序为《先天》,取对卦、化气为《后天》,殊为创见。抄本不分卷数。朱彝尊《经义考》作一卷,然细字至二百五十一页,必非一卷。疑彝尊所见或不完之本耶?
△《读易隅通》·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来集之撰。集之字元成,萧山人。崇祯庚辰进士。官安庆府推官。是书多触类旁推以求其融贯。《自序》言一隅之通,故谓“隅通”。其论四时五行,多本之《皇极经世》书。又谓后天卦图为周家全象,龙亢上应天星,皆不免於穿凿。
△《卦义一得》(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来集之撰。是编於每卦约举大义,所发明不过数语,故名“一得”。其中颇有精澈之语,然支离处亦复不少。如释《讼》谓:“天开於子,水归於壑,见其始而不见其终,此天水《讼》之可以谋始而不可以成终也。”释《师》谓:“五行之用莫大於水,土有众多之义,而五行之用土又克水,有胜负之义。且土在上者为高,水在下者为深,即兵法之右背山林,前阻水泽也。”亦未免失之纤巧矣。
△《易图亲见》·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来集之撰。此书取《序卦》、《杂卦》以及三陈、九德、先天、后天之义为图四十有五,而各为之说。用力虽勤,然究不免於牵强凑合。至《上系》所引《中孚》等七爻亦为之图,而《下系》所引十一爻即不能为说,亦可见其出於臆度,而非本自然矣。
△《读易绪言》·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钱棻撰。棻字仲芳,嘉善人。崇祯壬午举人。文渊阁大学士士升子也。士升尝作《易揆》,棻作是编,复推衍其未尽之意,故曰《绪言》。首以八宫各统八卦,为说八篇。次於六十四卦,卦为一说。次为《系传笺略》,附以《图书说》、《先后天说》、《上下篇说》、《观象说》、《观变说》、《错综互代说》,《反对说》、《大小彖象爻辞说》、《六爻主辅说》、《顺逆说》。大旨兼取象数,以推求《易》理。其间牵强附会,多不能免。又如以“师出以律”为律吕之律,“包羞”为小人羞恶之良心,“观我生”为长养之生,亦未免好求新异。至於君子小人、阴阳消长之际,多有感於明末门户分争之祸,借以发泄其不平,亦不必与《经》义尽相比附也。
△《易宪》·四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明沈泓撰。泓字临秋,华亭人。崇祯癸未进士。官刑部主事。是编随文诠义,不载《本义》原文,而全书宗旨一一与《本义》合。在举业家则可谓之简而有要矣。
△《说易》·十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乔中和撰。中和字还一,内邱人。崇祯中由拔贡生官至太原府通判。是书前列《图说》,次《卦象》,次《彖传》,次《爻象》,次《文言》,次《系辞》,次《说卦》,次《序卦》,次《杂卦》,次《附录》。其分卷前后与古今本皆不合,颇近臆断。第二卷先列卦象,以孔子之《易》移於文、周之前,尤乖次序。
案朱彝尊《经义考》载中和《易林补》四卷,又名《大易通变》。今此书名《说易》,版心又标《跻新堂集》,疑即从文集中析出单行。而其卷数不止四卷,则《易林补》又当在此书之外也。
△《桂林点易丹》·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顾懋樊撰。懋樊字霖调,仁和人。其自题“桂林”者,乃举所居之地而言也。崇祯中副榜贡生,其科分则未详。是书前有其父《七宝山解易影》数则并《诸儒姓氏考》一卷。所胪列自周至明几数百家,而颇多前后失次。盖以摭录示富,未必悉睹原书。其所训解,大都顺文敷衍,不出讲章门径。《经义考》引张云章之说,斥其以圣经比之道家炉火,亦特据其书名而言,实则无一字涉丹经也。
△《周易说统》·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张振渊撰。振渊字彦陵,仁和人。是编大旨宗程朱《传》、《义》,凡诸儒说理可互证者,亦旁采并存,标为四例。其与《本义》相左而理有阐发者,曰附异;其互有异同与《传》、《义》相发明者,曰附参;其出自独见者,曰附别;其可以触类旁通者,曰附馀。凡所援引,各标姓氏,间或附以己意,则以“彦陵氏”别之。
△《周易去疑》·十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舒宏谔撰。宏谔字士一,旌德人,老於授徒。故钞撮讲章,纂而成帙,以便课诵。其举例有五:曰演脉,曰阐旨,曰互参,曰摹象,曰注字。初梓於池氏。
后版毁於火,蒋时机又重刊之,而改其体例,卷首又题“蒋先庚增补”。标目杂糅,不可究诘。大抵书贾射利之本也。
△《四易通义》·六卷(内府藏本)
明程观生撰。观生字仲孚,歙县人。流寓嘉兴。崇祯中知天下将乱,即弃去诸生,以相地之术自给。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载其事迹颇详。然《经义考》惟载其《易内三图注》三卷,注曰“已佚”,而不及此书。盖遗书散失,此编幸而仅存,久乃复出,彝尊未及见也。其意以说《易》者多以我解《易》,而不能以《易》解《易》,故其义转为传疏所淆,因作是编。首列《横图、方图、圆图合参要旨》,次《卦象爻定辞微旨》,而於每卦每爻下各系错综互变所在以贯通之。
其大旨主於明人事。《自序》谓时当大乱,非藉四圣之力不足以救。故每发一义以举今之非,而折衷於《易》理之是,类多隐切明季时势立言。至释《晋》之上九,乃极称封建为良法,且言天地一日不改,此法终不可易,则立论未免迂僻矣。
△《易发》·八卷(编修王汝嘉家藏本)
明董说撰。说字雨若,湖州人。黄道周之弟子也。后为沙门,名南潜。其论《易》专主数学,兼取焦、京、陈、劭之法,参互为一,而推阐以己意。其根柢则黄氏《三易洞玑》也。其研索具有苦心,而究不免失之杂。如《飞龙训》一篇,历引尧、禹、周、孔,谓皆以飞龙治万世,而复举《圆觉》、《道德》二经以为释迦、老子亦然,未免援儒入墨。又《黄鹂河洛徵》,谓黄鹂一声,即《河》、《洛》之全机大用。《杏叶飞龙表》,谓黄锺之律为杏叶之正位。其说皆近於怪诞。极其博辨之才,洸漾自喜则可矣,谓《易》之精奥在是,则殊不然也。
△《周易时义注》(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章佐圣撰。佐圣字右臣,歙县人。其书依经训解,而以《卦图》一卷附於后。大旨主於言理,而徵引芜杂,颇乏持择。书成於崇祯甲申正月。前有《自序》,谓以明经获隽,而烽火交讧,行路艰阻,因坐卧小楼,自为笺注,大都自忧患中来。盖有托而为之,故其言颇讥切时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