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蟆R嘤猩骒肚G空撸纭都胰恕妨摹案患掖蠹保蛟唬骸按恕肚分锻恕芬病W缘酪怨郏砑医晕依郏龈缓酰∑溆屑乙补靡酝跞硕眩灰约椅垡病F浼抑唬嘁酝跞硕眩灰愿晃垡病8羌呙鞫乐杏梗晕腥朔ā!
  凡如此类,则务为穿凿以求合乎卦变之说,而义亦不醇。又多引老庄之辞以释文、周之经,则又王弼、韩康伯之流弊,一变而为王宗传、杨简者矣。然宋人遗籍,传者日稀。是书虽瑜不掩瑕,亦瑕不掩瑜,分别观之,以备言变体之一家,亦无不可也。《宋志》作十六卷。《玉海》引《续书目》曰:“自《乾》之《姤》至《未济》之解,以意演之,爻为一篇,凡三百八十四篇。”冯椅《易学附录》曰:“都氏《易》,先以理而次以象义,每卦终又有统论。”今考《永乐大典》所载,爻义皆分载於各爻之下,而无所谓卦终之统论,与《玉海》合。意应麟所见,即辑《永乐大典》时所据之本,已非其全矣。今《永乐大典》又阙《豫》、《随》、《大畜》、《大壮》、《睽》、《蹇》、《中孚》等七卦,及《晋》卦之后四爻,谨裒合排比,编为十二卷。又其书单明爻义,不及《彖》与《大、小象》,故《经》文亦不全载,从絜之旧焉。
  △《周易经传集解》·三十六卷(浙江朱彝尊家曝书亭藏本)
  宋林栗撰。栗字黄中,福清人。绍兴十二年进士。官至兵部侍郎。与朱子论《易》及西铭不合,遂上疏论朱子。时太常博士叶适、侍御史胡晋臣皆助朱子劾栗,因罢知泉州,又移明州。卒谥简肃。事迹具《宋史》本传。是书淳熙十二年四月尝进於朝,首列《进书表》、《贴黄敕谕》各一道,栗《自序》一篇。《贴黄》称本名《周易爻象序杂指解》,后以未能该举《彖》、《象》、《系辞》、《文言》、《说卦》,乃改今名。王应麟《玉海》称其书经传三十二卷,《系辞》上下二卷,《文言》、《说卦》、《序》、《杂》本文共一卷,《河图》、《洛书》、《八卦九畴大衍总会图》、《六十四卦立成图》、《大衍揲蓍解》共一卷,与今本合。当时与朱子所争者,今不可考。《朱子语类》中惟载《论系辞》一条,谓栗以太极生两仪,包四象,四象包八卦,与圣人所谓生者意思不同。其馀则无所排斥。朱彝尊《经义考》引董真卿之言,谓其“说每卦必兼互体约象覆卦为太泥。时杨敬仲有《易论》,黄中有《易解》。或曰黄中文字可毁,朱子曰:‘却是杨敬仲文字可毁。’”是朱子并不欲废其书。考陈振孙《书录解题》曰:“其与朱侍讲有违言,以论《易》不合。今以事理推之,於时朱子负盛名,骎骎向用,而栗之登第在朱子前七年,既以前辈自居。又朱子方除兵部郎中,而栗为兵部侍郎,正其所属。辞色相轧,两不肯下,遂互激而成讦奏。”盖其衅始於论《易》,而其故不全由於论《易》,故振孙云然。后人以朱子之故,遂废栗书,似非朱子之意矣。《经义考》又曰:“福清林黄中、金华唐与政皆博通经学,而一纠朱子,一为朱子所纠。其所著《经说》,学者遂置而不问。与政之书无复存者。黄中虽有《易解》,而流传未广,恐终泯没。然当黄中既没,勉斋黄氏为文祭之。其略曰:‘嗟哉我公,受天劲气,为时直臣,玩羲经之爻象,究笔削於获麟。至其立朝正色,苟咈吾意,虽当世大儒,或见排斥。苟异吾趣,虽前贤笃论,亦不乐於因循。规公之过,而公之近仁者,抑可见矣。论者固不以一眚而掩其大醇也。’
  勉斋为文公高弟,而好恶之公,推许之至若是。然则黄中之《易》,其可不传钞乎?”持论颇为平允。昔刘安世与伊川程子各为一代伟人,其《元城语录》、《尽言集》亦不以尝劾程子而竟废。耿南仲媚敌误国,易祓依附权奸,其所撰《易解》,今亦并行。栗虽不得比安世,视南仲与祓则有间矣,故仍录其书而并存彝尊之论焉。
  △《易原》·八卷(永乐大典本)
  宋程大昌撰。大昌字泰之,休宁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历官权吏部尚书,出知泉州建宁府,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卒谥文简。事迹具《案史》本传。大昌学术湛深,於诸经皆有论说。以《易》义自汉以来纠纷尤甚,因作是书以贯通之。
  苦思力索,四年而成。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首论五十有五之数,参以图书大衍为《易》之原,而卦变揲法皆有图论,往往断以己见,出先儒之外。”今考其所论,如谓“分爻值日,乃京焦卦气。其始於《中孚》,本用太初法,与夫子所谓《乾》、《坤》之策当期之日不合。《复》、《姤》生卦说始邵子,但《乾坤》生六子,《说卦传》有明文,不得先有六画之卦,后有三画之卦。郑康成用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以应大衍五十之数,本於《乾凿度》,与马融之增北辰,荀爽之增用九、用六,不过以意决择傅会,初无不易之理。张行成别立二十五数以推大衍,则是五十有五数之外,别有二十五数,更非孔子所曾言。”虽排斥先儒,务申己说,不能脱南宋之风气,然其参互折衷,皆能根据《大传》,於《易》义亦有所阐明。与所作《诗议》,欲并《国风》之名而废之者,固有别矣。其书久无传本,惟程敏政《新安文献志》载有三篇,故朱彝尊《经义考》注曰“已佚”。今考《永乐大典》尚存百有馀篇,皆首尾完整,可以编次。谨采掇釐订,勒为八卷,备宋人说《易》之一家焉。
  △《周易古占法》·一卷、《古周易章句外编》·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程迥撰。迥字可久,初家宁陵之沙随,后徒馀姚。受经於嘉兴闻人茂德、严陵喻樗。隆兴元年,举进士。尝为德兴丞。事迹具《宋史·儒林传》。此书世无刊本,凡藏书家所传写者均作二卷。前卷题曰《周易古占法上》,凡十一篇。
  后卷杂论《易》说及记古今占验,题曰《周易古占法下》,又题曰《古周易章句外编》。中有一条云“迥作《周易古占法》,其序引”云云,显非占法之下卷矣。
  考《宋史·艺文志》载迥《古易占法》、《周易外编》二书,均止一卷。然则止前卷十一篇者为《周易古占法》,其后卷自为《周易章句外编》。后人误合为一书,因妄标“卷上”、“卷下”字耳。然陈振孙《书录解题》以迥《周易章句》十卷、《外编》一卷、《占法》一卷、《古易考》一卷并列,而总注其下曰:“程迥可久撰。其论占法、杂记占事尤详。”则通为一编,自宋已然,传写淆乱,固亦有由矣。其说本邵子加一倍法,据《系辞》、《说卦》发明其义,用逆数以尚占知来,大旨备见於《自序》。后朱子作《启蒙》,多用其例。吴澄谓“迥於朱子为丈人行,朱子以师礼事之”云。
  △《周易本义》·十二卷、附《重刻周易本义》·四卷(内府校刊宋本)
  宋朱子撰。是书以《上、下经》为二卷,《十翼》自为十卷。顾炎武《日知录》曰:“洪武初,颁五经天下儒学,而《易》兼用程、朱,二氏亦各自为书。
  永乐中修《大全》,乃取朱子卷次,割裂附程《传》之后,而朱子所定之古文仍复淆乱。如‘《彖》即文王所系之辞,《传》者孔子所以释经之辞,后凡言“传”
  仿此’,乃《彖上传》条下义,今乃削去《彖上传》三字,而附於‘大哉乾元’
  之下。‘《象》者,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周公所系之辞也’,乃《象上传》条下义,今乃削去《象上传》三字,而附於“天行健”之下。‘此篇申《彖传》、《象传》之义以尽《乾》、《坤》二卦之蕴,而馀卦之说因可以例推云’,乃《文言》条下义,今乃削去《文言》二字,而附於‘元者善之长也’
  之下。其《彖》曰、《象》曰、《文言》曰,皆朱子本所无,复依程《传》添入。
  后来士子厌程《传》繁多,弃去不读,专用《本义》。而《大全》之本乃朝廷所颁,不敢辄改。遂即监版传义之本,刊去程《传》,而以程之次序为朱之次序。”
  又曰“今《四书》坊本,每张十八行,每行十七字,而注皆小字。《书》、《诗》、《礼记》并同。惟《易》每张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三字,而《本义》皆作大字,与各经不同。凡《本义》中言程《传》备矣者,又添一‘传曰’,而引其文,皆今代人所为”云云。其辨最为明晰。然割裂《本义》以附程《传》,自宋董楷已然,不始於《永乐》也(详董楷《周易传义附录》条)。此本为咸淳乙丑九江吴革所刊。内府以宋椠摹雕者,前有革《序》。每卷之末题“敷原后学刘容校正文字行款”及《象传》、《履》、《夬》二卦不载程《传》,一一与炎武所言合。
  卷端惟列九图,卷末系以《易赞》五首,《筮仪》一篇,与今本升《筮仪》於前而增列卦歌之类者,亦迥乎不同。《彖上传》标题之下注“从王肃本”四字,今本删之。又《杂卦传》“咸,速也。恒,久也”下,今本惟注“咸,速。恒,久”
  四字,读者恒以为疑。考验此本,乃是“感,速,常,久”,经后人传刻而讹,实为善本。故我圣祖仁皇帝御纂《周易折中》即用此本之次序,复先圣之旧文,破俗儒之陋见,洵读《易》之家所宜奉为彝训者矣。至成矩重刻之本,自明代以来,士子童而习之,历年已久,骤令改易,虑烦扰难行。且其本虽因《永乐大全》,实亦王、韩之旧本,唐用之以作《正义》者。是以国朝试士,惟除其爻象之合题,而命题次序则仍其旧。内府所刊《袖珍五经》,亦复因仍。考汉代《论语》,凡有三本。梁皇侃《论语义疏序》称“《古论》分《尧曰》下章《子张问》更为一篇,合二十一篇。篇次以《乡党》为第二篇,《雍也》为第三篇。《齐论》题目长《问王》、《知道》二篇,合二十二篇。《鲁论》有二十篇,即今所讲是也”
  云云。是自古以来,经师授受,不妨各有异同。即秘府储藏,亦各兼存众本。苟其微言大义,本不相乖,则篇章分合,未为大害於宏旨。故今但著其割裂《本义》之失,而仍附原本之后,以备参考焉。
  △《郭氏家传易说》·十一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宋郭雍撰。雍字子和,洛阳人。父忠孝,受业於程子,著《兼山易解》。靖康中为永兴军路提刑,死难。《宋史·忠义传》附载《唐重传》内。忠孝没后,遗书散逸。雍南渡后隐居峡州长杨山谷,著为此书。其说一本於忠孝,故以“传家”为名。乾道中,守臣荐於朝,召之不起,赐号“冲晦处士”,后更赐称“颐正先生”。遣官受所欲言,乃以此书进。事迹具《宋史·隐逸传》。朱子云:“《兼山易》,溺於象数之学。”陆游《跋兼山易说》,则谓“程氏《易》学,立之父子实传之”。立之,忠孝字也。忠孝书自《大易粹言》所引外,别无完本。
  今观雍书,则大抵剖析义理,与程《传》相似。其谓“《易》之为书,其道其辞,皆由象出,未有忘象而知《易》者。如首腹马牛之类,或时可忘,此象之末也”
  云云,实非专主象数者,游所跋或近实也。至雍又不以卦辞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