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还没有完全恢复,可光项羽、虞子期和桓楚三人就足以让对手胆寒。
参与进攻的还不只这一路,一直没有出现的五大将之一的龙且和大将章邯也对兖州发动了攻击。他们的目标是东平,目的就是阻断冀州和兖州的联系。冀州的曹丕曹彰兄弟和张郃率领的都是精兵,龙且和章邯的任务就是让近卫军和渤海军无法渡过大河而支援兖州。
这三路大军几乎已是魔族的全部精锐,光是曹操一人想要抵挡确实难度太大。不过曹操也没有示弱,在连续失去了青州和司隶的情况下,他就更不能容许魔族再来侵占他的地盘。虎豹骑、昂日、夜魔三大骑兵团在东郡等候,夏侯兄弟和典韦、许褚都已经等不及与对方大战一场。北边的龙且和章邯就交给曹丕兄弟和张郃来对付,血浪大阵和月胧大阵那来一攻一守,配合应该极为默契。但关键是项羽自己那一路,曹操在前面分派了之后赫然发现能和项羽抗衡的部曲已经不多。
于禁的后羿营算一个,程昱的幻术师团也能顶上去,可这两支队伍人都不多,也不是打野战的料。曹仁和曹洪虽然也能从徐州驰援,但他们的士兵战力不够,想靠人多取胜就怕难不倒项羽。郭嘉、荀彧、荀攸等人虽然也能独当一面,可项羽自己的魔族精兵也必须要有同样善战的精兵来抵挡才行。
齐舜倒是有这样的精兵,可曹操不想这么快就向他求援。失去司隶已非他所愿,如果再让齐军进入兖州,那对曹军自己的士气也是相当打击。让齐舜去司隶曹操还能借口说用不毛之地来获得更珍贵的资源,而如果连兖州都要外人来帮了,那曹操还真找不出什么理由,只能怪自己实力不济。
这个时候,作为曹营战时第一谋士,郭嘉做了两件事。第一,他亲自去了一趟徐州,面见刘备,充分分析了如果兖州不保对徐、豫两州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敦促刘备尽全力突破季布在任城的防线,与曹军夹击魔兵。许昌和下邳之间的距离并不太远,郭嘉是大幻术师,拼命赶路只用了一天就到了下邳。不仅刘备,诸葛亮等人也早就在等他。这个卧龙先生早已想到曹操会派人来请求刘备发兵,也想到此人非郭嘉莫属。
诸葛亮并不反对出兵,他只有一个顾虑,那就是短期内曹操靠什么来在谯郡抵挡项羽。他的顾虑有道理,因为如果曹军在谯郡与魔兵一触即溃,那他们就算攻克了任城也没什么意义。那时兖州在项羽的占领下更能加强与青州的联系,灵璧又在徐州西南,说不定腾出手来的项羽还能趁徐州空虚反咬一口。
郭嘉也料到诸葛亮会有此一问,这也是他为曹操做的第二件事,那就是向曹操推荐了一个人,确切地说,是推荐了一家人。
这个人姓司马,名懿,字仲达。
其实司马懿已经不年轻了,他之所以一直都没有入仕,主要因为,他不想。在他年轻的时候就被人称为“聪亮明允,刚断英特”,号“冢虎”。曹操也早就听过他的名字,可他一直都拒绝曹操请他出山帮忙的想法。可是这“冢虎先生”宁愿在家装病,也不愿见上曹操一面。当时曹操有郭嘉等人帮助,人才济济,也就没有坚持。而现在郭嘉再次推荐司马懿,并称想要延缓项羽的进攻,非司马懿莫属。
只因这司马懿不但自己了得,而且他的儿子也是精明强干,尤其以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最为有名。他们这个家族长期在河内地区发展,连董卓暴政时期也没有影响到他们,可见根基之深,能力之强。
卫兹也知道司马懿的存在,他曾经对齐舜说过,他在长安虽然称得上巨富,而且在中原地区影响力极大,可始终无法延伸到司隶,就因为司马懿在三辅地区的势力并不比他差。只是司马懿一直都非常低调,虽然也是家财万贯,可从来都不声张,要不然天下八大富商肯定要有人被他挤下去。而且就因为有这样的资本,司马家才能养得起一支精兵,名叫“冢虎军”。这“冢虎军”不仅装备精良,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法术师,战力绝不在虎豹骑之下。
郭嘉的意思是如果能把司马懿请出来帮忙,那有“冢虎军”在谯郡坚守,即便以项羽之能,也会被拖住脚步,直到刘备能击穿任城防线,形成战略优势。
曹操当然不会拒绝,他已决定亲自去请司马懿。他与司马懿虽然没有见过面,但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就在他手下做事,有司马朗这一层关系,终归能方便许多。从许昌到河内路程并不太远,从大河过去也就是一天的路途。这个时间曹操还是耗得起,而且他还真想瞧瞧,这个从小闻名的“冢虎先生”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连郭嘉都对他推崇备至。
————————————————
请大家踊跃投票啊!
第六十一章 司马冢虎
这次河内之行曹操并不想太张扬,因此他只带了荀彧荀攸二人前往。这叔侄二人一个是大法术师,一个是大仙术师,路上有什么问题也能搞得定了。而且大家都是文人,司马懿家世也算显赫,属于士家大族,相互沟通起来应该也更为顺畅。
不过当曹操来到司马家的时候,他还是有些震惊于司马懿的简朴。难道有钱的人都喜欢这调调?越有钱就越恨不得把自己搞得跟农民一样?这司马府占地面积虽然很大,但曹操等人在仆人引路穿行的时候,却看不到任何富丽堂皇的建筑。相反的,在司马府的后院中,倒是有数十亩土地,土地中居然还有人在耕种。
“难道司马懿这万贯家财都是卖菜卖出来的?”荀攸开了开玩笑。
“难道他一边种菜一边读书练功?”荀彧也有些幽默细胞,“别告诉我堂堂司马冢虎也要亲自下地啊。”
“这司马懿不是胸有大志之人,就是心胸狭窄之徒。”曹操给出了他的看法,“他能隐忍这么多年,安心守着自己这块田地,数次拒绝了我们的请求,就只有两个原因:不是因为大汉局势未明让他不想站错队,就是恃才自傲看不起天下英雄。”
“如果是后者,司马懿也得不到这么高的评价了。”荀彧虽然没有见过司马懿,但对他的评价还挺高。
那仆人当真走到田地中,对着一个正在翻土的人说了什么。那人直起身来,向曹操方向望了一眼,然后拍了拍手上的泥,把锄头交给了仆人,向曹操走了过来。
曹操等人这才发现荀彧的话还真猜准了,这司马懿当真是亲自下地的。这司马冢虎身材瘦削,五十岁左右,却丝毫没有老态,身体仍像标枪般笔直。他的衣服相当朴素,竟似最普通的棉布所做,脚上居然还穿了双草鞋。若不是他那转动间偶尔精光四射的眸子,别人还真以为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走到曹操面前,司马懿施礼道:“不知丞相驾到,在下有失远迎,罪过罪过!”
曹操眯起了眼睛,心中觉得有趣。你会不知道我来么?如果不知道,又怎么会连你的仆人都没有一丝意外的表情?
“春锄起地,夏为除草。现在春旱多风,正是松土、发根的好时候。冢虎先生亲自下地,而土地翻松适中,当真是此中高手。”荀彧看曹操没有说话,便把话题调转了下,和司马懿聊起了种地的学问。
司马懿目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道:“没想到文若先生也是同道中人啊。正所谓‘春苗既浅,阴朱覆地’。当苗小、遮蔽不良的时候翻地松土可以防止失水。因此想要庄稼长的好,锄地非常重要啊。”
曹操心中一动,难道司马懿想通过锄地告诉他什么?眼下自己正处在困难当中,原本傲视天下的人才资本在项羽发动全面进攻之时立刻显得捉衿见肘,难道还是因为“锄地”不够,翻土的工作依然没有做到位?
“如果冢虎先生家中田地眼下遭受虫害,危及庄稼,已经不是翻土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是先生,又该如何处理?”一旁的荀攸也出言问道。
“虫害之物是庄稼大敌,不过不同的虫害应对方式也不同。若是蝗灾,普通人就只能自叹命苦,谁让他们太过弱小无法与遮天蔽日的蝗虫抗衡?可在在下这里,那蝗虫只能成为我们修炼的目标,也是考验在下那些犬子的功力依据而已。”司马懿淡淡笑着。
对普通人来说强大的敌人对更强的人就无法形成威胁,以项羽之强就像过境蝗虫,让人难以抵挡。对付他们,就只能用更强的人来正面铲除么?曹操瞳孔一阵收缩,司马懿啊司马懿,难道你就是那更强之人?
“不过,对有些虫害,倒不需要我们亲自出手。天下间一物克一物,有的虫子喜欢吃庄稼,它们自己也是另外一些虫子的食物。我们只要能知道这其中关系,就可以以虫制虫,虫害的威胁也会小上许多。”司马懿接着解释道。
这句话又深合各势力间纵横捭阖的道理,那就是要活用身边的资源,利用别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在任城的季布如果是害虫,那刘备就是克制那些害虫的工具。看来司马懿已经知道曹操的安排,因此在话语间有意无意提醒着什么。
曹操笑了笑,终于开口:“如果我想请先生去耕那天下之田,先生是否有兴趣?”
他一开口就开门见山,只因他了解的已经足够多。这司马冢虎确非常人,虽然只是谈种地之道,却能高屋建瓴,有种尽在掌握的姿态。这一点让曹操非常欣赏。
司马懿只是笑笑:“多蒙丞相厚爱。只是在下家中田地还算多,需要人耕种照顾。在下若是跟随丞相去了,岂不让田地荒芜?”
曹操早想到这司马懿不会随便答应,也笑道:“仲达又何必用这田地来试我?在我心中,想的是如何把天下耕种好,如何还天下万亩良田。仲达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难道就为了自己家中这几十亩土地?先前仲达不肯出仕,或许是因为天下大势不甚明了,因此难以选择。可现在魔王项羽作乱,已危及我青兖二州,再这样下去,恐怕天下都将会乌烟瘴气。在这种情况下,仲达这块土地又如何能够独存?既然这样,还不如让我把这里一把火烧了,省得遭受那魔王的侵占欺凌!”
他开始时虽然还算克制,可越说就越义愤填膺,最后那句话更是仿佛市井无赖在撒泼耍赖一般,完全不讲道理了。
司马懿却好不介意,只是笑着又问:“丞相又怎能肯定能实现在下的壮志?在下为何不去选择齐王?……听说现在司隶也归齐王了吧。”
曹操哈哈大笑道:“齐王虽然能力很强,可他内心柔弱,顾及的事太多,终不是做大事的人。现在他虽然处于上风,可他性格上的弱点大有可能会让他功亏一篑。项羽在我的腹地作乱,虽然给了我很大挑战,可也同样是个好机会。因为能战胜项羽并取他人头的人,就将称霸整个大汉。仲达想想,我和齐王,究竟谁的机会更多些?”
司马懿微笑,忽然道:“丞相暂且先行返程。在下这些薄田终归还要料理一下,不然离开日久,莫要荒废了才好。”
他深施一礼,算是送客,然后转身回到田中,拿过仆人手上的锄头,继续干起自己的活来。
曹操又怎会不明白司马懿的意思?这个司马冢虎原来早就有出山对抗项羽之意,偏偏还搞出这么多花样来。不过这次他的目的已经达到,虽然还不知道这冢虎军是否强到郭嘉所说的地步,但谯郡终归是多了一分保障。
而且让他很好奇的是,司马懿明知道项羽已有剑神的威力,又如何能有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