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北京吉普对付t62有相当大的危险,t62有相当先进的夜视仪和瞄准系统,如果先选择对付它……那么北京吉普很有可能会有损失。要知道北京吉普可不是什么坦克也不是装甲车……它仅仅只是一辆带着无后座力炮的吉普车,这就别说是什么坦克炮或是坦克上的高射机枪了,就算是寻常的轻机枪或是ak47都能将它打得稀烂。
所以……对北京吉普这样防御力和生命力较差的装备来说,优先选择对付容易对付的目标永远是对的……否则的话,一旦两架北京吉普都被t62干掉,那么我们这些步兵就得同时面对三辆坦克了!
“是!”飞行员应了声,两架直升机一个战术动作就下降到合适的位置,并将两个班的预备队放了下去。
几乎与此同时,两辆北京吉普也开了上来……它们将与预备队配合一起对越军的两架t54发起攻击……
接下来就不需要我指挥了……战士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做过了很多次这样的协同,所以早已是了然于心!
首先是用最快的速度与友军取得联系并形成一个整体……比如其中一辆t54企图从两幢宿舍楼之间穿过。这时我军要面对这辆坦克的就有这几个方面:负责驻守宿舍a楼的陈依依,负责驻守宿舍b楼的陈巧巧。负责指挥一辆北京吉普的徐国春,以及负责掩护北京吉普的步兵班班长沈国新……
他们的总指挥就是李佐龙……他通过步话机在第一时间就将这个四个部队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一股足以对t54发起进攻的力量!
“火力掩护!”随着李佐龙一声令下,宿舍a楼和b楼就朝坦克方向打去了一片片的子弹和火箭弹。
要知道咱们手中的ak74无论射程和精度都要比越军手里的ak47要强得多,再加上这两幢宿舍楼又是居高临下的对坦克构成了交叉火力……于是这火力霎时就将t54后担任掩护任务的越军步兵打得惨叫连天。
我们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就是把越军的坦克跟步兵分离开……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打坦克嘛!
越军虽然明知道我军的目的但却无可奈何……我军占据了地理和装备上的优势嘛,这就意味着我们能打得到越军,而越军却打不到我们……
这时越军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让坦克停下,要么就让坦克勇往直前而步兵先喘口气再跟上来……这时的步兵要强行跟上来就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饮弹而亡!
我相信越军会选择后者……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时间无多了,与办公楼的通讯让他们清楚的知道办公楼地面上的建筑已经完全落入我军手中,动作再慢一点的话……地下建筑要是也让我军攻破……那他们就一切都完了!
果然就像我想的那样……越军坦克没有半点停滞依旧“隆隆”地朝我军防线开来……在这其中有一名坦克打开舱盖冒出了一点点头……也不知道是想观察战局还是什么的,但很快就被我军狙击手的一发子弹就打得缩回了脑袋。
这时我军阵地上又打出了几发火箭弹……这是我军宿舍楼上的火箭筒发射出去的……当然,越军坦克与我军防线距离三百多米……在这个距离上火箭筒几乎不可能击中目标!
这些火箭筒只是在给越军一些压力,让他知道我们手里有能够击毁它的装备……更重要的,是要让越军坦克手误以为我们对付它的主要武器就是火箭筒!
越军坦克果然就上当了……它先是缓缓停了下来(t54和我军59中一样,要有效的瞄准目标就必须停下来),然后朝着建筑上方火箭筒发射的方向调整炮管的角度……接着“轰”的一声,就一炮打向宿舍楼的可疑部位。
越军坦克手的这种想法当然是正确的……一方面吧,他们没有了步兵的掩护,那么就必须得自己保护自己。
另一方面,他们又知道敌人手里有火箭筒……要想安全的从这条路通过,就必须得必消灭掉这些威胁,就算不能完全将这些威胁消灭……至少也得消灭掉一部份,这样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减轻自己被击毁的慨率!与此同时也可以让步兵有时间跟上来。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正是我们希望他们做的……
坦克刚打完一发炮弹之后就需要时间进行装填,而且这时候的坦克还是静止的,又因为坦克刚开完一炮前头还布满了烟雾,于是躲在里头的坦克手可以说根本就看不清外面正发生了什么……
我是看得一清二楚……北京吉普就乘着这时候开了上去,它原本是躲藏在宿舍楼的后头,早已打着了火在等待着,这会儿一听到进攻的命令当即一踩油门就冲了上去……北京吉普防御力虽差,但速度却是相当快的……再加上它又是有准备的加速,所以这才一分钟不到就欺近了距离坦克还不到两百米距离!
与此同时预备队也冲了上去……他们的任务就是配合着两侧宿舍楼的部队对北京吉普进行火力掩护……北京吉普防御力太差,一旦被敌人的火力锁定了就很难幸免。
于是在这一刻我军方面那就是枪声大作,自动步枪、轻机枪、重机枪那都是“哗哗哗”的往下打,只压得越军步兵根本就抬不起头来,就更别说瞄准我军的北京吉普了……
这时北京吉普上的几个兵也忙开了……每辆北京吉普都由四个兵来操作,因为其中间架着一根105毫米的炮管,所以也只能做四个人了。
这四个人的分配是这样的……前左是司机,负责开车;前右是指挥员,负责指挥这辆北京吉普,他的任务是与上级联系并按上级的命令指挥这辆车完成任务,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用手中的自动步枪为北京吉普提供掩护。后左、后右两个则是炮手……一个负责装弹一个负责瞄准和开炮。
这辆车的指挥员是徐国春,还不等他下令……几乎可以说是在车还没停稳的时候,两名炮手就先后跳下了车,吉普车刚停下两个炮手就配合着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装弹与瞄准的动作……
这些本领是必须的……因为他们都知道,北京吉普防御力不行,它靠的就是快,所以……只要他们的动作慢上一点点,往往就意味着他们整车人员的死亡!
第七十七章 北京吉普(二)
而直到这时……t54上的越军坦克手才刚刚发现站在他们面前的北京吉普……
这并不是说越军坦克手素质不好或是战场敏感度不高,而是坦克这玩意那厚厚的装甲再加上发动机的噪音本身就会将其与外界分离开,使躲藏在里头的坦克手看不见也听不到外面发生了什么。
唯一能让他们接收到一点外面的信息的……就是通过那糟糕得可以的夜视仪与潜望镜。然而我们北京吉普切入的时间又恰到好处……就在他们刚刚开完一炮忙着装填弹药而且面前一片烟雾的时候出现……这才使得他们慢了一分钟!
然而就是这一分钟……就决定了这对决双方的生死……
我是看不到越军坦克手的脸色,但我相信他们肯定吓个半死……开玩笑,一门105mm口径的无后座力炮就在不到200米的范围内瞄准自己,谁还能受得了的?!
其实……105mm无后座力炮发射穿甲弹的射程是580米。当然,这是理想射程,因为我军这时的装备在质量和精度上普遍有些不足,所以实际在战场上的射程会短一些,经过训练我们认为在450米左右的杀伤效果不错,也就是说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咱们火箭筒的射程是300米,如果无后座力炮的射程也只有300米的话,那无后座力炮还真要被淘汰了!
但这时我们却欺进了目标的200米范围内……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因为这时是黑夜,距离一远就很难精确瞄准。
其次是因为这无后座力炮是架在吉普车上的,我们有条件在短时间内欺近目标近距离发射!
再次就是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反应时间比敌人坦克要充分得多!
就像现在这样。即使越军坦克手发现了我们。即使他们马上就将炮口转向我们……但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我军炮手一扣扳机……只听“轰”的一声,一团火花就在t54的前装甲上爆炸开来……这105mm口径的无后座力炮,其穿甲深度可是达到180mm的,而t54的前装甲就只有100mm厚……于是这一炮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坦克很快就瘫痪在路中间并燃起了一团大火……
接着战士们觉得还不放心,又朝这坦克发射了一枚炮弹……这下也许是引爆了坦克内的炮弹,于是就“轰”的一声,整个坦克塔都被掀到了半空中!
而北京吉普就乘着这阵火光的掩护迅速掉了个头返回了我军阵地!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另一架t54坦克身上……只不过因为那架t54离我军防线远了些。或者也许是那架坦克上的越军坦克手反应更快……所以他竟然有机会打出一发炮弹!
战后我听小石头说起这事的时候……小石头是另一辆北京吉普的指挥,他说那一会儿他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逃离吉普车的冲动……脑海里尽是吉普车被越军坦克一炮轰上天的情景,但最后还是强行控制住了这投冲动继续坐在车里!
我能想像这是一番什么情景……尤其是做为一名有丰富的战斗经验的战士……当他独自一人面对坦克时,他反而没什么牵挂,可以凭着自己的战斗经验和掌握的知识轻松的躲过坦克的威胁……我军战士很熟悉t54,所以对t54的火力死角那是一清二楚,想要避开它一点都不难!
但是……身为一名北京吉普的一员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指挥……他空有一身躲避的本领却没法用,只能坐在上面眼睁睁地看着坦克炮转向。看着它黑洞洞的炮管对准自己,然后等着它开火……
不过好在越军坦克手心急了一点。在角度还没有调整到位的时候就开炮了……其实他们不急也不行,因为他们知道这时对手也在瞄准他们,也就是说这就是比谁动作快的问题!
最后的结果就是坦克发射出来的炮弹打在吉普车左后方,飞射出来的弹片击中了一名炮手,这名炮手在送往后方的过程中在直升机上光荣牺牲了,牺牲前着实忍受了一番非人痛苦……因为弹片自后往前的打断他的脊椎骨再切入腹部……
就在坦克发射出炮弹的那一霎那……北京吉普也打出了一发致命的炮弹,这发炮弹当场就将越军坦克打成了一团火球!
随着两架t54坦克被我军摧毁……剩下的那架t62很快就感觉到了压力……
t62的坦克手很快就会从无线电中得到消息,知道自己的友军也就是两架t54已经被敌人摧毁,而摧毁它们的就是载有无后座力炮的吉普车……甚至他们还很有可能得到了我们摧毁那两架t54的战术……
接着这架t62就开始为难了……为什么别的坦克都遇到了对手,就这个方向没有呢?是不是前方有什么陷阱?或者是那个吉普车正躲在周围的什么地方?
于是这架t62就变得十分谨慎,没有再像那两架t54一样在没有步兵掩护的情况下往前冲,而是隔远了朝它面前的仓库和食堂发射炮弹。
这对我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客观上说……这在战略上是好消息,因为这表示越军已经没有能力也没有信心再往我军防线内部强闯并在短时间内增援办公楼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办公楼方向争取到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