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认识马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谁认识马云-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之后,专程从北京飞到杭州,住了两个晚上。

1995年7月,上海开通互联网专线。为了证明自己没欺骗客户,马云决定在杭州上网给客户看。他找来一台486电脑,然后从杭州拨长途电话到上海连接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把望湖宾馆的照片和资料从美国传过来。结果花了三个半小时,望湖宾馆的照片终于出来了!焦躁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的马云终于欣喜若狂,委屈的泪水稀里哗啦地掉了下来。为了记录这一历史时刻,马云请电视台记者进行了全程录像。

至于为什么三个半小时才下了半个页面呢?马云说当时全中国也就只有24K。所以不论现在人们抱怨网速多么慢,但凡经过了那一天的人都不会这么说。

马云继续谈到他的第二个项目,也就是钱江律师事务所的项目。

“我在钱江律师事务所有个朋友,叫何向阳,是我的学生。我们给他做了一个网站,做完之后他不相信,于是他就写了自己家里的电话和传真,做好之后就给他挂上去了。有好几次电话响了,他那时候正在看《二战警示录》,接到电话时一个老外跟他用英语说,‘我是加拿大的律师,在网上看到了你们的事儿,想跟你联络。’”后来何向阳一见马云就跟他开玩笑说:“你吓我。”

经历了这些,马云的中国黄页越做越好,越做越厉害,到1995年8月,中国电信开始在上海做了,马云也马上紧跟着做。马云说当时他们的注册号是第七号。那时候拨号用长途,用PPT,他一点儿都不懂,“要写下一大堆的东西”。

从此,马云挺直了腰,也开始有了收入。他们在全国27个城市一个一个地开拓业务,在所有没有互联网的城市,他们都被视为骗子。但马云仍然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他天天都先这样提醒自己:“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辏В客睿浚浚浚夸H很客气地对马云说:“不要紧,你就用吧。”那个年代IT类的硬件东西,恐怕大多已不为人所知。据马云介绍,那时候的浏览器叫mosec,美国最大的搜索引擎是webclou,而雅虎在那时候还很小,非常微不足道。

马云回忆道,那家公司里的人跟他说要查什么就可以在上面敲什么,他就在上面敲了“beer”,结果搜索出来德国啤酒、美国啤酒和日本啤酒,但是就是没有中国的。然后他又敲了个“Chinese”,搜索结果竟然是“nodata”,整个网络他查了好多都没有数据。

以前只是听闻互联网,现在却亲自接触到了互联网,这多多少少让当时的马云有些兴奋。

于是马云就开始设想在中国建一个公司,专门做互联网。

马云说,他当时做的第一个网页就是海博翻译社的十分简陋的页面,上面有价钱和联系电话。所以,如果没有海博翻译社,也许就没有今天在电子商务领域谈笑风生的马云了。

马云还十分清楚地记得,网页是上午9点半做好的,晚上回来之后就收到了5个人的回信。当时马云特别激动。回信的人中有3个美国人,这当中有两个是华裔,他们也特别激动,因为这是在网上见到的中国第一个网页。还有两封回信来自日本,想咨询报价情况。马云很高兴,尽管他并不懂网络,甚至对于网络可以称得上“文盲”,但嗅觉灵敏的马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直觉,他觉得互联网这东西将来肯定有戏,互联网将改变世界!马云意识到这是一口很深的井,这里有一座富矿。不安分的马云随即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他立即决定与西雅图的朋友合作。一个全球首创的B2B电子商务模式,就这样开始有了创意。此时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可见马云的远见非常人所及。

理清楚思路之后,马云回到洛杉矶和那美国佬讲:我们合作,你在美国负责技术,我回国内去,做一个网页在网站上宣传。没过几天就会有很多人有兴趣,有很多人知道这事儿。当时马云就已经将这个项目的名字起好了—“中国黄页(chinapage)”。

接下来,马云登上了回国的航班。带着一颗筋疲力尽而又极度狂热的心,马云开始了他与互联网的第一次约会。

“傻人”的抉择:建立海博网络

“傻人”的抉择:建立海博网络

在马云回国的当晚,他请了24个朋友,都是上夜校认识的,也就是他名义上的“学生”。

马云教的这些“学生”全部都是做外贸出身的,他很清楚他们的需求。在马云和他们讲了互联网的这个提议之后,24个人当中有23个人说这事儿太先进,觉得这事儿不行,只有一个人说可以试试。24票有23票反对。

事后马云补充道:“我讲了两个小时,大家都没有听清楚,我也不知道自己讲的是什么东西,讲完之后他们说这东西你不能干,你干什么都行,开酒吧也行,要么开个饭店,要么办个夜校,但就是不能干这个。最后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马云提起当初,赞赏的是自己的勇气而不是眼光。“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如果你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在当时,马云也是刚听说“互联网”这个词,多数国人尚不知互联网为何物。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那时美国的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完《数字化生存》,并预言“互联网精灵的尖叫是大型公司走向覆灭的丧钟”;杨致远刚刚创建雅虎;领潮流之先的中国科学院也刚刚开通互联网;甚至这个时候,连中国互联网先驱瀛海威创始人张树新都还在专心学术研究。而且腻????矉?錾互联网,说服户,说服记者。业务就这样艰难地开展了起来。

在成功地发布了无锡小天鹅、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后,中国黄页开始在圈子里小有名气。就在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竟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追溯起来,阿里巴巴网站的雏形应该就是中国企业黄页网站。

北上:大张旗鼓宣传造势

北上:大张旗鼓宣传造势

当中国互联网发展渐入佳境时,马云相对于他的竞争者而言就有些落魄与寒酸了。

就在马云刚刚开始将他的中国黄页做得有些声色时,他的同龄人张朝阳,已经博士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在其导师即互联网教父级人物尼葛洛庞帝两万美元的投资下,创办了一家名为“爱特信”的公司;而王志东则因开发中文之星已经名扬天下,走得比张朝阳还远;即使是比他晚创业4年的同乡陈天桥,当时也进入上海上市公司陆家嘴集团,可以方便地浏览互联网新闻了。

对于这一切,马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机立断,马云决定北上,迎接挑战,寻找“抗争”的机遇。

竞争初现:马云处变不惊

1995年7月上海开通了互联网专线。在通网之后,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继续给企业做网页,然而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不久之后,马云意外地见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在中国黄页的办公室网页下面投了一份简历。他来了之后马云就让他研究网页设计,过了一个星期,他做出来了一个网页。这个人就是李琪。

马云说:“那时候第一个网页做得丑死了,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毕竟能够自己做网页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跟合作伙伴断绝了关系。”

之所以断了和美国的关系,马云是出于费用的考虑,当时美国那方要收60%的钱,相比之下,在国内做比较划算。当时有人曾写过一篇文章,说亚马逊与中国黄页是同一时期起来的,创造了一个奇迹。接下来9月、10月的时候,有“中国互联网先驱”之称的瀛海威便出场了,紧随其后中国万网也开通了。

对于竞争对手,马云的形容是:“那时候我们打不死他们,他们也打不死我们。”

当时,马云对黄页的宣传特别有意思,1995年他在一个报社投了200万的广告,做中国黄页的所有宣传报道。那是中国的第一个政府上网工程,出来之后媒体一报道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连美国参议院都发来了贺电,祝贺中国省政府上网。当时浙江省台湾办事处主任杨建新帮了马云不少忙,杨建新并没给钱,而是承认了他们。

然而到了北京之后,马云才明白何谓真正的残酷。1995年马云带着营销总监何一兵去了一趟北京,当时他们见了张树新。也许大家要问张树新何许人也?对于现在的网民来说,张树新这三个字已经陌生,但在9年前,今天的网络巨富丁磊,就是把自己的个人邮箱挂在了张树新的瀛海威网站上。那时的张树新,作为互联网的先锋,甚至比马云走得还要早,还要远。尽管在2004年12月,瀛海威这个商标被北京市工商局正式注销,标志着以张树新的瀛海威为代表的时代已经正式淡出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互联网的垫脚石,张树新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动摇和抹杀的。

那时候的张树新也很忙,她在中关村那块在今天看来一片繁荣而在当时却还很荒芜的土地上树了一块牌子:信息高速公路离中国到底有多远。马云与张树新谈了半个多小时,之后马云出来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互联网有人死的话,那么张树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

高人就是高人,一向口无遮拦的马云句句实话,字字在理。

马云认为:第一,张树新的观念他听不懂;第二,她提的理论比马云的更先进。当时马云做的是企业上网,而张树新讲的是老百姓的网。无可否认,张树新于1995年与先生创办的瀛海威网站曾经在中国互联网发展道路上扮演了里程碑式的角色。作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瀛海威甚至比中国电信的China还要早两年出世。

但是瀛海威已经过去,它作为中国互联网代名词的时代已经终结。1996年瀛海威被收购,1997年出现大亏损,1998年张树新辞职,这些已经变成中国互联网历史的碎片。用马云的观点来理解,瀛海威的失败与遗憾更多的是它的生不逢时,张树新前卫而超越时代的思考方式在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世界里尚无一展拳脚之地。

媒体宣传:从打动司机开始

媒体宣传:从打动司机开始

古人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上最伟大的力量,是追求的力量。一切终将屈服于寂静的、不可抵御且攻无不克的追求的力量……

前有瀛海威,后有万网,中国黄页遭受到巨大的挑战。为了先发制人,抢先占领制高点,马云开始了他的媒体宣传攻势,因为只有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才能获得胜利。

会见张树新后,马云和他的营销总监在12月份又去了一趟北京,将一些文章也带到北京,想请朋友帮忙发表。那时的舆论造势对于初出茅庐尚未发展成熟的中国黄页来说依然十分重要。

可同时,那时的媒体也许不如现在活跃,更不如现在世故,要发文谈何容易?庆幸的是,马云的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