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如此说来,如今的蒙古对司令来倒是一道保护伞,司令要统一它,并占领它,很麻烦,俄国人要想统一他,占领他,也不容易,那就等统一中国后,再来占领蒙古,到时候将铁路修到蒙古去。”
王君道点头笑道:“不错,我也正是如此想的,到时候将整个蒙古变成中国的一个省,让蒙古族变成中华民族下的一个少数民族,解放蒙古贵族统一下蒙古农牧民和农牧奴,只要能够让这些被蒙古贵族们欺压的人得到好处,像我们治下的农民一样得到实惠,他们就会拥护我们,为我们所用,到时候铁路、公路也修到了,通信也发达了,后勤保障也就没什么问题了,我们再适当地从中原地区、江南地区等地迁一些汉人百姓上蒙古高原,就能彻底将其统治了,一旦彻底统治蒙古,我们就能从蒙古北上,肆意进攻俄国西伯利亚以东的任何地方。”
林正南也跟着笑了起来,他已经听出了王君道的言外之意,那就是绝对不会只满足于蒙古,还有俄国的大片领土,想到将来中华的领土将会空前巨大,他便忍不住一阵热血沸腾,能够跟着王君道,见证并参与一个强大的中华帝国的崛起,那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
顿了顿,林正南忽然想到了大同府一战俘虏的四万五千多晋军,忍不住问道:“对了,司令,大同这四万多晋军俘虏该怎么处理?”
王君道说道:“当然是像我们在山东收编武卫右军一样,收为己用了,这些军队虽然算不上精兵,但也是经历过半年以上的军事训练,拿过枪,上过战场,我们只要通过宣传,通过各种政策,收他们的心,然后选出其中符合龙虎军入军标准的人,加入龙虎军,其余人就训练为军工人员,我们的实力就能在短时间内膨胀,你想想,四万五千士兵,就算除去不符合我们选兵标准的,至少也有二三万人可以被我们收入龙虎军,这些人只要经过几个月的龙虎军军事训练,放到战场上去,那就是一条条撕咬敌人的猛虎。”
林正南听得深以为然,道:“那我这就去安排?”
王君道笑着点点头,道:“去吧,和文若好好配合。”
林正南笑道:“司令放心,只需几日时间,我便让这四万多俘虏心甘情愿地听命于司令。”
王君道爽快地笑道:“你办事,我放心。”
(ps:多谢经年流水家的打赏,多谢天泽龙王的打赏和月票&&&&&)
第一百三十六章围三缺一
自从接到了毓贤的调令之后,毓贤亲自任命的平定总兵陆森,运城总兵陈春华,泽州总兵张仲夏,以及各地的不少地方军将领纷纷领兵回守太原。
截止到9月25日,驻守在各地的晋军全部奉命赶回,有整整四万余人,而各地的地方军也有一万多人奉命赶来,加上太原原本就有的五万人,如今太原的晋军已超过十万人。
没有人知道毓贤其实早已打定主意增加筹码之后,再举十万兵向王君道投降,所有人还都以为毓贤聚集这么多晋军在太原,是要与龙虎军决一死战,所以不少将领跃跃欲试,但大多数军官和士兵心中都充满了恐惧。
因为这些日子龙虎军的攻势实在是太凶猛了,每天从太原北面传来的消息都是晋军失败的消息。
此时的龙虎军的东、中、西三路大军,早已分别攻破了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忻口、滹沱河等天险要塞,一路势如破竹,连陷沿途各县,大多数县城都是被龙虎军的大军威势所骇,还未等龙虎军攻城,各地县官便纷纷开城投降。
直到9月25日下午,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的主力已经会师于忻州,第一军团的先头部队更是已经占领了盂县,即将拿下防守空虚的平定府。
9月26日,作为西路军的第六军团则已经占领了娄烦县,先头部队的两个骑兵团更是已经到了古交县境内。
9月27日,第二军团攻陷太原的北面门户阳曲县。第二军团的主力也于几个小时后抵达阳曲县,而第一军团也已经攻陷了太原的东面门户平定府,占领了寿阳县,第六军团则彻底占领了太原西面的古交县。
当天下午,王君道亲自带领第三、第四、第五军团以及辎重军团、工程军团、后勤军团的主力从雁门关南下,在阳高县被攻陷的当日,就已驻扎在了忻州境内。
在大同被俘虏的四万五千晋军也随着大部队南下,开始的时候,还有少部分逃跑,可是被龙虎军抓回来之后并没有虐待。而是一如既往的对待。到后来稍微有那么几个人逃跑,根本不用龙虎军将士出手,就有晋军兄弟将逃跑的人抓回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没过几天时间。就再也没人逃跑了。因为即便他们是龙虎军的俘虏。在龙虎军中过的日子也不必在晋军中过的差,甚至还有过之,最重要的是并没有人歧视他们。
再加上后勤军团中宣传人员和文工人员的鼎力宣传、政工人员的思想教导。龙虎军兄弟的优厚待遇,在南下行军的朝夕相处之下,四万五千晋军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与龙虎军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不得不说,战争和行军是提高军队团结力、凝聚力的最好方法。
短短几天,王君道便彻底降服了这四万五千俘虏,如今这些原本是晋军的人再也不会以晋军自称了,而是开口闭口自称龙虎军,再也不会听命于他们原来的将领了,而是开口王司令说过,闭口王司令命令,一个个都已经把自己当成王君道的兵了。
9月28日下午,第一军团的主力赶到寿阳县,第六军团主力赶到古交县。
至此,太原的东、西、北三面都已经被包围,只留下南面可以逃跑,兵法有云,围三缺一,龙虎军总攻太原的形势已经形成。
只不过这九天的火速进攻和昼夜行军,龙虎军将士每日休息的时间加起来都不会超过八个小时,这让身为精锐中的精锐的龙虎军也有些吃不消,所以王君道并没有下令进攻,而是就地休整。
三个军团均有辎重军团、工程军团、后勤军团的队伍随行,随军携带了半个月的军需物资,所以半个月内都不需要后勤补给,何况军队中还有压缩饼干、肉干、水果罐头等军需品,龙虎军并不缺少营养,只需要两三日的休整,龙虎军一个个战士又能恢复生龙活虎的状态。
第一军团和第六军团如期赶到指定位置的消息很快便通过电报传给了王君道。
收到电报,王君道立刻回电,先是对三大军团进行了嘉奖,又让三个军团在指定位置休整三日,三日之内,不会有任何军事行动,三日之后,休整令解除,所有军队进入战备状态。
太原东、西、北三面均已被龙虎军包围的消息不仅传给了王君道,也传到了太原,传给了山西巡抚毓贤,传给了山西的文武官员。
只是比起传给王君道,整整晚了六个时辰,收到消息之后,不用毓贤召见,大多数山西高层文武官员都纷纷求见毓贤。
在这样的情况下,毓贤当然不可能闭门谢客,只不过他却卖了个关子,让所有人都先回去,等他思考清楚对策,并吃了晚饭之后,他再让人去请。
一众文武官员们不知道毓贤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现在的太原可是三面被围,形势危急啊,要是龙虎军直接就开打,让他们仓促之间如何抵抗?
只不过毓贤有令,他们也不得不遵从,一个个只能满怀忐忑和恐惧离去。
送走了这些人之后,毓贤又让自己的亲卫统领何福坤将李廷萧、卢昌诒、陆森、陈春华、张仲夏五个心腹找来。
书房之中,面对着自己的一众心腹,毓贤并没有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说道:“龙虎军三面包围太原的情况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我叫你们来,就是要商量我们该怎么应付这次劫难。”
话音落下,陈春华最年轻,只有二十八岁,立马大声开口:“打呗,龙虎军都欺负到我们的头上来了,横竖都是个死,还不如和他们干到底,让龙虎军也知道,我们晋军不是吃醋的。”
张仲夏年龄稍大,三十三岁,他知道龙虎军大兵压境,一战在所难免,所以也跟着说道:“就算我们不打,龙虎军也会打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打,至于结果是赢是败,那就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陆森年龄比张仲夏大一点,自然比张仲夏沉稳许多,也比他更加圆滑,既没说打,也没说不打,而是对毓贤说道:“大人,我听你的,你让我打,我就打,你让我不打,我便不打。”
卢昌诒也跟着点头:“大人,我卢昌诒也听你的。”
只有李廷萧默然无语,他虽然不从军事,但也知道,打的话,晋军根本没有任何胜算,他本来就偏向于投降,此时也不便表态。
不过之前说话的陈春华和张仲夏倒是表态了,两人都受过毓贤的大恩惠,是知恩图报之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道:“陆总兵和卢总兵说得对,大人,我们都听您的。”
毓贤望了四人一眼,心中微微感叹,看来自己曾经的付出并不是没有回报,至少在危难之际,自己的这些心腹并没有弃自己而去,也没有与自己唱反调。
随后他又看了李廷萧一眼,他知道李廷萧心里其实是不想打的,只是碍于现在的情形,不说而已,不过也没关系,本来他也不想打。
所以他便直接开口了:“龙虎军凶猛,连十多万八国联军都不是对手,如今太原只有十万晋军,无论是武器还是战力,都比不上八国联军,自然不会是龙虎军的对手,自从龙虎军进入山西后,仅仅两日,便击败了我们六万晋军,而这些日子以来,龙虎军雷霆南下,势如破竹,攻无不克,龙虎军军纪严明,所下之地,惩奸除恶,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而沿途以来,他们既不扰民,也不祸民,就连偶尔不小心毁坏百姓的庄稼,也会照价赔偿,如今整个山西北面都已被龙虎军占领,所有的险关要塞全部失陷,龙虎军统一山西之势已经不可逆转,所以我决定向龙虎军投降,既为自己求一条活路,也为大家求一个前程,还能让太原免于战火,让十万晋军兄弟免于战难。”
第一百三十七章战争的最高境界
“这”
在场的几人,无不傻眼,这些日子,毓贤火速调各地的军队回太原,使太原汇聚了整整十余万大军,他们还以为一场大战在所难免,可现在毓贤竟然要投降,这怎么可能?
大家都以为自己听错了,就连李廷萧都不例外,所以众人齐齐将目光汇聚到毓贤的脸上,要确认自己是否听错了,最终他们都确定了,自己没有听错,毓贤确实说的是要向龙虎军投降。
这一次,一直没说话的李廷萧忽然说话了:“大人之所以将各地的军队调入太原,就是为了增加投降的筹码?”
毓贤望着李廷萧,点点头说道:“没错,就是为了增加投降的筹码,你想想,太原拥有五万军队向王君道投降所得的利益大,还是拥有十万军队向王君道投降所获得的利益大?”
李廷萧道:“自然是后者。”
毓贤又望向了其余几个总兵,说道:“你们几人均是有才华之人,即便不能成为大将独当一面,但只要好好学习,带三五万人的军队并不是问题,若是跟着我一同与龙虎军死在到底,结果将只有灭亡,还会连累家人,你们都跟了我很多年了,我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所以大家不要怪我事先没有和你们说清楚情况。”
卢昌诒心中感动,说道:“大人这是哪里的话?你这样做都是为我们好,我们何来责怪之说?”
陈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