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民:好。朕再问你:像你们刺史这样,天下所有的刺史都自认为他们最了解朕的心思,那谁还要执行制敕、诏书,朕还要发诏书做什么?
刘长史:臣不知道。
房玄龄:李桐客的状上还称陛下为殿下,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的?
李世民:你问问这个人就知道了。
房玄龄:制使知道太子继位大统这事吗?
刘长史:赵大人说不能让他们知道。
李世民:你们看看,多大的胆子。这赵德言有多项罪过。不执行制敕,悍拒制使,曲解朝廷旨意,隐藏诏书,他确实是不想活了。让他先回长安。让席辨为特使,宣布朕的决定,然后令他就地任职刺史。特赦李思行,让他与赵德言一同到长安见朕。让特使明天就出发。晚了,说不定那赵德言还会干出什么蠢事呢。
房玄龄:是。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李世民下诏立长孙王妃为皇后。
长孙皇后:玄武门之事,原齐王妃杨氏,关头上密报陛下,她的功劳,你怎么谢她呢?她现在就在宫中。
李世民看着长孙皇后,之后垂下眼帘。
长孙皇后:我早就看出,杨氏对你有意。说来也对,美人慕英雄,古人都是这样的,我何尝不是如此?我看,你纳她为贵妃吧。
李世民微微地点了点头:我们的太子,照你的说法当然是承乾,我许诺在此,立承乾为太子,但是,先不急着为承乾加冕,大唐继承我的人,我要慎之又慎。
李世民看着长孙皇后,长孙皇后点点头。
长孙皇后看着怀孕的杨妃,有些吃惊:陛下要立你为贵妃,你知道了吗?杨妃轻轻点头。
长孙皇后:这是齐王的遗腹子?杨妃点头。
长孙皇后目光转到别的方向,思索,然后又回过头来看着杨妃:陛下知道吗?杨妃点头。
长孙皇后:陛下没说要怎么样?
杨妃:陛下什么都没说。
长孙皇后沉吟片刻:既然这样,那好,你就回去等着接旨吧,好好保养身子,将来一定不能让孩子知道他是齐王之子。明白了吗?
杨妃没有给长孙皇后任何回答,慢慢退出去。
两仪殿内,魏征持节与李桐客、李思行进入,赵德言亦入,跪拜。
魏征:臣制使魏征,巡使河北,宣谕和解,未敢辱慢使命,今持节领副使李桐客向陛下复命。
李世民:好,赐魏征坐。赐李桐客坐。
赵德言拜:臣……
李世民:少候。
赵德言愣在那里。
李世民:赐李思行坐。
魏征的眼神明显轻松了。
李思行伏拜,犹豫:谢陛下,罪臣不敢。
李世民:当时调毒酒的是你吧?
李思行叩头:臣罪有余辜,当万死!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为人谋,你也算尽心尽力。六月初四当天,你还算勇猛,是个武将,难得你文武双全。
李思行汗流如注。
魏征此时已经知道了李世民的想法,变得十分轻松。
李世民:你忠于齐王,这个忠,没有什么不对。汉朝的蒯通鼓动韩信独立,汉高祖刘邦不杀蒯通,就是因为这个道理。魏征,我引这个典故引得对吗?
魏征:对。不过陛下又何必要继续为难他呢?
李世民看看魏征,意识到自己因得意而失措,点点头对李思行说,朕赐你坐。
李思行坐,揩汗。
赵德言愣愣地看着李思行,知道自己完了,伏拜下去:臣……
李世民对李思行道:你在河北,曾经为朝廷立过大功,朕命你为右卫将军。你以为如何啊。
李思行立刻拜谢:陛下不杀罪臣,仁至义尽,如今又委以重任,臣以死报效!
李世民:好,朕的这份心思,你明白就好。天下混乱已久,百姓渴望太平,如果朝廷总是动荡,哪里有什么太平?魏征,你这次出使,真是为朕解忧啊。
魏征:当然。陛下派遣臣去河北,不就是为这个吗?所以当然。
李世民对魏征这种犟头,有点无奈:嗯。说得对。不过你为什么在贝州有麻烦?
魏征:臣先有奏表呈陛下,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臣要说的是,仁、义、信里,信最不容易。陛下当然有陛下的不容易,不过要天下人信这个信,实在是更不容易。
李世民:是啊。朕要天下和解,偏偏有人不信。
赵德言抬头看了一眼,面色惊慌。
李世民:赵德言!你知罪吗?
赵德言:臣知罪了。臣处以忠心,不过罪该万死。
李世民:忠心?你不要以为我说李思行忠于其主,你就以为你做对了,你破坏朝廷的信,难道是忠吗?忠在何处?
赵德言张口结舌。
李世民:魏征没有警告你吗?
赵德言:警告过。我以为忠心耿耿,所以执迷不悟。
李世民:只是这抗拒制使一项,你就是死罪。为什么朝廷的文书在前,朝廷的制使在后,你还会不顾一切?
赵德言:臣以为为朝廷去一罪人,是忠心,是立功,没有想到……
李世民:你口口声声说出以公心,是忠诚,天下地方官员,都如你一样,朝廷政策如何执行?天下臣子都如你一般猜忌,我李世民岂不成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小人?
赵德言:臣万死!
李世民:你不仅抗拒制使,而且拒不执行制敕。虽不至于万死,但死两次不为过!你原来也是东宫的人,朕今天定你死罪,与朕的和解不合,天下还是会误解。朕不能让天下再因你而误解朕。另外,你往昔讨伐刘黑闼有功,所以今天免你死罪。
赵德言:臣谢陛下不杀之恩。
李世民:朕免去你的刺史,闭门思过,退下去。
赵德言爬起,踉跄着随内侍出去。
魏征:陛下以天下为念,万事就有了方向。陛下从自身做起,就会造就一个良好的开端。从陛下对赵德言的处分就知道,陛下是以天下为念的,否则不会顾虑天下人的误解。陛下不因为赵德言曲解陛下用心而报复他,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是克制自己,礼就是天下的秩序,即使是寻常百姓,克己也是很难的,陛下现在贵为天子,至高无上,克己更是难上加难。
李世民:不过你今天当然来当然去,过分了吧!
魏征:过分?看来克己真是很难。如果连我这样过分的陛下都能克己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还愁什么人不敢说出谏言?无论如何,谏多,必有良言在其中吧。
李世民:嗯。我正发愁百废待兴,不知如何下手,好,就先从听臣子说话开始吧。这样,你先做谏议大夫,我要你知无不言。
魏征倒有点愣,随即谢恩。
第十七章
朝堂上,百官陈列。李世民正襟危坐。
李世民: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房玄龄举笏板出列:陛下,太上皇已经逊位多日,至今仍居住在太极宫内。臣以为,应该给太上皇安排一个新的居所。
李世民:这件事我不是没想过,却没有想清楚。正好在这里,既然已经提出来了,你们就议论议论吧。
李世民看着裴寂:不知太上皇陛下本人的意愿如何?
裴寂知道李世民是在暗示自己,沉默片刻后说:我可以代陛下去问太上皇陛下。
李世民:如果太上皇陛下也愿意徙迁,你们看,搬到哪里合适呢?
杜如晦:陛下以为弘义宫如何?
李世民:好,就弘义宫。不过,要改名,从今以后,弘义宫改名为大安宫,让太上皇在那里颐养天年。
大殿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人举笏板出。此人名叫孙伏伽。
孙伏伽:陛下,既然要征求太上皇的意见,为何太上皇的意愿还未问明,陛下已经连殿名都改好了呢?
百官见孙伏伽如此大胆,都惊诧。李世民面露不悦,召唤身边的宣礼官。
李世民:这是什么人?我不认识。
宣礼官:此人名叫孙伏伽,原来在万年县,刚刚调入京师,所以陛下不认识。
李世民看着孙伏伽:那你的意思是什么?
孙伏伽:我以为陛下此举不当。此事当询问过太上皇后再作决断。
李世民阴沉着脸。百官都屏息凝气,不敢说话。
李世民思索了一段时间,终于说话:传旨,将兰陵公主园赐予孙伏伽。
李世民:我重赏孙伏伽,不是因为他说出了什么治国的高论。他所说的,大概也是你们当中很多人的想法,只不过你们不敢说罢了。我赏孙伏伽,是因为他是我登基以来,敢于当面指出我的不是的第一人。就为这个,我也要重赏他。为的是要你们将来能在朝堂上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朕的意思,你们应该明白了吧?
百官拜。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玄武门事变之后,东突厥乘机进犯唐朝,抵达关中渭水边,直逼长安。
李世民:突厥陈兵渭水,长安大敌当前。一年前,我在豳州领兵阻退突厥,说来有些侥幸,这次,诸位有什么良策?
尉迟敬德:就是一个打字,突厥,你不打,他就不退!他将手中的笏板在腿上猛烈折断:陛下,马上发兵吧!
房玄龄:即使这次退了,之后再屡屡进犯,永无宁日。陛下,一劳永逸,当然是彻底击溃,这次,若不能彻底击溃,就要有临时的策略,解燃眉之急。
李靖:突厥毫无信用,大唐目前兵力足以与突厥抗衡、解决突厥,否则大唐永远会被无信用者纠缠!
魏征:不知是否有突厥民心可为我所用?王道……
李靖、尉迟敬德哈哈大笑。
尉迟敬德:魏先生永远是民心,民心,民心,突厥人闲起来了,牧牛放马,战时,人人皆兵,什么是他们的民心?
魏征摇摇头,不说话。
房玄龄:先是汉朝匈奴,又是北朝鲜卑,现在是突厥,大漠以北,民情确如尉迟将军所言。突厥在隋朝时,分为东西突厥,所辖地域远比大唐辽阔,铁器铸造,非常精良,骑军战术,非常娴熟。兵法上,并不固守一地,来之能战,困则远走。我大唐以耕织为本,譬如乔木,不利移动。
李世民点点头。
房玄龄:两方立本不同,以目前说,大唐既然以耕织立国,还是以和为上策,国力强大,才能处理突厥。
尉迟敬德:以大唐目前的兵力,一举解决突厥,以后随它耕织多少年,没有忧虑,不也是上策吗?
房玄龄:如果不能一举解决呢?
李靖:我请命,一举解决,以头担保!
房玄龄:我相信将军可以一举解决,我也相信将军不惧战死沙场,若仍未一举解决呢?
李靖气结。
房玄龄:如果不能一举解决,以目前大唐的国力,已不能再战,陛下登基不久,倘若数年之内,积聚国力,到那时,以将军的武略,即使一举不成,可以再举。
群臣沉默。
李世民:晋阳起兵时,我们军力不够,太上皇派刘文静联络,借兵突厥,突厥始毕可汗派了两千骑兵,兵虽不多,但是很有声威,只是,太上皇向突厥称臣,面子上我们不好看,但建立了唐朝。
裴寂对李世民提到太上皇称臣不满:倒不能这么说,当年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举凡逐鹿中原者,无不对突厥称臣,无非是都想借突厥之力,夺取中原,倒不是只有太上皇才对突厥称臣。说起突厥,要说前朝,隋文帝时,东突厥被隋文帝所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