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食的社会中生存。台湾著名的歌星,被誉为“情歌王子”的张信哲,刚出道时并没有时下这般光鲜耀眼。那时候,他虽然加盟了一家音乐公司,实际干的却是杂工的活儿:给每一位工作人员送盒饭,忙不迭地一趟趟为别人买急需的东西,每天总是干些七零八碎的事情,他渐渐感到自己的音乐梦想越来越遥远,情绪也一天比一天低落。终于有一天,情绪低落到极点的他逃回家里,在父亲面前失声痛哭。“孩子啊,人要学会让自己沸腾。”父亲没有过多地劝慰,而是给他讲起一位邻居的故事:铁匠的女儿因生活不如意想自杀,她父亲知道后,并没有劝说女儿,只是把一块烧得通红的铁块放在铁砧上狠狠地锤了几下,随手丢入身边的冷水中。“刺”的一声,水沸腾了,一缕缕白烟向空中飘散……女孩的父亲对她说:“你看,水是冷的,铁却是热的。热铁遇到冷水,两边就展开了较量——水想使铁冷却,铁却想使水沸腾。现实也是如此而已,生活好比冷水,你就是热铁,如果你不想冷却,就要让水沸腾。”
第12节:谬误1个人只能被现实改变
父亲的话让张信哲心头一震,他失落的心又充满了奋斗的勇气:他要让自己沸腾!几年后,他终于在歌坛打开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没错,我们要经过高温的锻炼才能改变自己的内在能力。其实,生活就像是水,它在竭力冷却你,而如果你不想被冷却,那么你就要想尽一切办法使水沸腾。当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常常抱怨生不逢时;当收获成功果实的时候,我们又往往夸大个人的作用。正确地认识自己,是一个人从平庸到优秀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努力改变自己,是一个人从优秀到卓越所必须实践的。环境只能影响一个人的才能发挥;或者打击他的自信心;却不可能也决不会主宰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你对现状不满,那么首先应该改变自己;如果你已对自己百分百满意,那么你就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坦然接受这一切!一个能顺应时代而懂得改变自己,并最终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美好的明天已经指日可待。如果已经真正明白了这些,那么,下面的墓志铭,将为行动找到更真实的注脚: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解套心法如果想改变自己的世界,改变自己的生活,首先就要变自己。如果你变得足够强大;别人就无法拒绝你;如果你可以命令自己;困难就无法阻碍你;如果你的态度是积极的,你的生活也会是快乐的。
第13节:谬误2为何怀才不遇的总是我
谬误2为何怀才不遇的总是我在我们的周围,似乎总有这么一种人,他们时常感觉自己空有一身抱负,无处施展;空有一身本事,无处发挥;空有无数奇思妙想,无人理解。而事实上,自认为怀才不遇者是并不一定真的怀才。一个人只要有真才实学,并且有能力来展现他的真才实学,就不怕没有伯乐。土里总是埋不住金子的,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陶醉于自己的曾经的“辉煌经历”,还要看自己掌握的知识是否是社会需要的“才能”。正确的做法是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审视自己,采取行动弥补自己的不足,主动推销自己。只有怀才不“欲”,没有怀才不遇“怀才不遇”可能是自古以来读书人最常出现的一种心境。这可以从无数的寄情诗文中得到佐证。在封建专制时代,一个人需要遇上明君;才有可能出人头地。但在机会平等的现代社会,“怀才”是否还会“不遇”呢?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除非是他自己选择不遇,否则一定可以找到他发挥理想的空间。我们只要冷静地分析一下历史上诸多怀才不遇的“现象”,就会发现其前提大多是一个假设的而非真实的条件,即“如果让他……那么就会……”。因此这些结论大多是不能或者是无法验证的。历史发展到了现在,还是有许多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是真的怀才之人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还是那些自命“怀才”者在发牢骚呢?我们不能一概否认这些人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某种才能,但是看以看出一个喜欢哀叹和抱怨的人缺乏雄才大略者应有的恢宏气度,也没有志士仁人所具有的道德修养。所以说来,一个人如果一直慨叹怀才不遇,那一定是他的能力、性格或定位出了什么问题。因此,他应该先在观念上调整,必须承认自己未必如此有才;并设法改善调整自己;才有可能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有才之人。当然,钟鼎山林,人各有志。的确有不少人很有才华和能力却没受到重视。这应该是他没有足够的企图心去追求别人的重视。他可能不愿意委身一时;也可能是不愿意改变他的生活。但这是怀才不“欲”的选择;而不是怀才不“遇”的宿命。所谓有才能的人;就是有选择能力的人。没有才能的人;只能等待命运的安排。所以说,有才干的人不会怀才不“遇”;只会怀才不“欲”。而通常情况下,一般人均易自觉或不自觉地估高自己的才能,并非只有赵括与马谡如此。如果达不到原定的目标,或者临时性地遭受挫折,便会产生牢骚与怨愤。在很不理智的心态下极易习惯性地将责任推向客观,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社会不重视自己。实际上,诸多自以为“怀才不遇”的人的一个通病,恰恰是忽略了对于自己的解剖与批评。如果能从主观入手,从自身找问题,认识自己的不足,充实并提高自己,调整原来的目标与心态,大多数的“不遇”问题均可解决。即使目前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也应逐步创造条件,为自己的出路多做准备工作。只有这样,在条件成熟需要自己的时候方可厚积薄发,举重若轻而游刃有余。
第14节:谬误2为何怀才不遇的总是我
客观地来说,那种甘于在牢骚中消沉且自灭的愚蠢者实在不配归入“怀才者”之列。千里马是自己跑出来的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以往。对某些人来说,这也许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年代,同样对于另外一些人,却是一个良木择枝的年代,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证明自己的年代。片山恭一是现代日本的当红作家,在讲述他从“冷”到“热”的艰难路程时,他这样说道:“为了作品能在杂志上发表,我拼命地、不断地投稿,光给《文学界》至少就投过10篇稿子,但没有一篇发表,甚至稿件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音,甚至连一句‘来稿收到’这样的答复都没有……但我却从来没有发出过‘这个世界多么冷酷无情啊’之类的感叹,而是为了能够发表去竭尽己能、拼命努力。”片山恭一不故作“千里马”等待“伯乐”的发现,而是靠自己的努力,终于从一匹“平凡的马”跑进了“千里马”的行列,从出版第一个单行本到获得“新人奖”中间整整相隔了9年的时间,这9年间,他在自我扬鞭,踊跃奋蹄。时下有很多人抱怨找不到好工作,觉得是社会体制的问题,觉得是缺乏伯乐的原因,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到底算不算千里马呢?你不是千里马,有伯乐在也不会看上你啊。就算你真的是千里马,酒香还怕巷子深呢,你不自己出去溜几圈,施展自己的能力,就算有伯乐也不一定马上就能发现你。无数事例证明,“人才”不能只依赖社会坐等机会的到来,而是要在了解、适应社会的基础上主动寻找或搭建舞台来展示自身的存在,体现自身的价值。逐步由低到高、由小到大,分阶段地成就自己的事业。每一个“怀才”者都不能幻想一开始就可尽显风流、叱咤风云。要知道圣哲贤明如文王、孔孟,才华横溢者如屈原、贾谊,严谨博学如韩非、司马迁等均有自己的无奈而屡遭挫折与磨难。因此,今天的人们只有脚踏实地用自己的才能回报社会、造福社会,方不致令自己所怀之才沦入“不遇”之境。
第15节:谬误2为何怀才不遇的总是我
常言说得好:“勇猛的老鹰,通常都把它们尖刻的爪牙露在外面”。这不是启示人们去积极地表现自我么?精明的生意人,想把自己的商品待价而沽,总得先吸引顾客的注意,让他们知道商品的价值,这便是杰出的推销术。人,何尝不是如此?《成功的推销自我》的作者e?霍伊拉说:“如果你具有优异的才能,而没有把它表现在外,这就如同把货物藏于仓库的商人,顾客不知道你的货,如何叫他掏腰包?各公司的董事长并没有像x光一样透视你大脑的组织。积极的方法是自我推销,如此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从而判断你的能力。”推销自己是人一生唯一的工作人一生其实只有一项工作,那就是推销自己。每个人的生存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你要得到资源,就要与对方进行交易——销售自己的资源,换来自己想要的资源。凡是有大成就的人,都是人们对他有大需求的人,而人们之所以认可他,在于他能销售自己,让人们能发现他的优点、他的能力。所以人生在世,学会推销自己是第一位的。唐代诗人陈子昂才华横溢,但开始并不为人所知,因怀才不遇,心中很是郁闷。一天,他见大街上有人手捧胡琴,以千金出售,但是街上众人不辨优劣,无人敢买。陈子昂灵机一动,二话没说上前将琴买下,并请大家第二天去听他弹奏。其实,陈子昂并不擅长琴艺,等次日人们赶到他的住所后,他竟当着众人的面将琴摔碎,并慷慨陈词:“蜀人陈子昂,自蜀入京,携诗文百轴,驰走京畿,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说完将诗文分赠众人。众人为他的举动所震惊,再见其诗作工巧,争相传看,“一日之内,声华溢都”。后来他终于得到朝廷的重用,24岁举进士,官升右拾遗。陈子昂之所以能声名鹊起,引起人们注意,一是因为他确实有才,二是因为他懂得适时地推销自己。培根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当机会把一个有头发的头伸出来,而你没有及时抓住的话,回头它便伸出一个秃头来了。”莎士比亚也说过:“人间事均有涨潮和落潮的时候,把握着潮头,它就会引你走向好运。”机遇存在于言谈中,机遇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机遇也同时蕴藏在书海中,在思考中。它要靠你去发掘,透过主观的努力,创造出客观条件。如何把握时机,展露自己的才华,则要靠适时的自我推荐。因此有人说:推销乃是现代化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
第16节:谬误2为何怀才不遇的总是我
在中西方历史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推销自我最成功的典型。其中最典型的在西方社会里,可以说是耶稣。他有12个门徒,他死了以后,他的思想被传播出去,影响了西方社会近两千年。中国就要推孔子了。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但他的思想、言论被他的三千弟子传下来到后代,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在人际交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