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号称‘天府之国’,靠的也是水利。倘若能重修水利,恢复汉唐旧观,关中可再为天府之国,陕北亦不失于富裕。这淤河其实也是水利的一部分。淤河为田,既可减少河害,巩固堤防,又可得良田万顷。天下之利,莫大于此。然而,此二者,前人并非不知道,实是不能为。为何?症结所在,便在役法!”
“役法?”
“正是。”陈良双目炯炯放光,侃侃言道:“学生以为,国朝最大的病症,就在役法。大宋采用的,名义上是唐德宗时杨炎制定的两税法,讲究的是‘量出以制入’,朝廷根据财政支出定总税额,分摊到州县;又按丁壮与财产定户等,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夏秋两季征税,租庸调、杂徭、各种杂税一律取消。大宋之所以不抑兼并,也与两税法有关。因为国家税收之主要来源不需要抑制兼并。这也是大宋立国与唐初立国之异。”
“然而,两税法中,百姓在交纳两税之后,是不需要再服任何徭役的!但国朝承五代之弊,两税之外,又有什么丁口之赋与杂变之赋,要随同两税输纳。丁口之赋不论主户、客户,一体交纳,等于是两税之外,再征了一次人头税。百姓之负担,较之两税法,已经变重。特别无地的百姓更深受其害。但最为不堪者,却是交了两税与丁口之赋、杂变之赋以外,还要服差役!”
“本朝差役,五花八门。有主管运送官物或看管府库粮仓的衙前,有掌管督催赋税的里正、户长、乡书手,有供州县衙门随时驱使的承符、人力、手力、散从官,有逐捕盗贼的耆长、弓手、壮丁等等……衙前丢失损害官物,要自己赔偿,经常赔得倾家荡产;里正、户长摧不来拖欠的户税,也要自己垫付,往往垫得卖妻卖女;至于什么承符、人力,什么弓手、壮丁,则常常要在农忙之时替官府做事,搞得田地荒芜,丰年都会歉收!王介甫看到了差役法之害,想推行免役法,却要收什么免役钱。在学生看来,王介甫是没弄明白,租庸调变成两税法后,本来就是不应当有差役的。他不去纠正五代以来的弊政,反而承认这些弊政。于是,两税等于租,杂变等于调,他的免税钱则等于租庸调之庸——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因为均田制破坏了,杨炎才不得不改成两税法;可本朝不抑兼并,根本没什么均田制可言,这王介甫的‘租庸调’制,又怎么可能行得通?更可恨的是交了免役钱后,差役往往并不能免除。于是役法之祸更烈!本朝若真的想宽政为民,依学生之意,却应当尽废丁口之赋与杂变之赋,让百姓一体免役,使两税之外无役税,这才是为百姓着想。但是本朝立都汴京,冗兵冗官,国库空虚,想要轻徭薄赋,毕竟也只能是空想。”
“而陕西一路,百姓所受刻剥,更是国朝之最。尤其是役法,因为与西夏历年交兵,百姓被征发转运粮草,组织乡兵弓手,别处的百姓还可轮息,陕西百姓却几乎无一日可能息肩。兴水利,淤河为田,全是大工程,单靠官府出钱雇人,根本不可能做到。而若要征发百姓,百姓已经疲于奔命,实不堪再被驱使。为民谋利反而会变成了害民。故此陕西路最难者,是无钱可用,无人可使!”
这无疑是很有见识的看法,石越原也不是毫无所见,只不过没有陈良想得这么清晰,这时听他说来,沉吟了一会,因试探性的问道:“子柔以为解散一部分乡兵弓手如何?”
陈良摇了摇头,苦笑道:“那要朝廷的敕令,事关军国边防。”
“沿边或者还需要弓手协助守卫,与西夏不接壤诸州县,要弓手何为?”
“怕的是万一。而且此事亦非石帅可以决定。”
厅中顿时陷入沉默当中。石越苦思良久,依然是没有半点法子。须知兴水利、淤河为田,充足的财力之外,更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但是陕西一路,早就变成了一个边防组织,百姓们在承担了沉重的赋税之外,还要被征发来替军队转运粮草军需,修筑城池要寨,还要组织民兵,来保卫自己的家园。在这样的地区,要办大工程,只有两个办法:一是不顾百姓死活,强行征发,以蛮横的作风,为了“百姓的利益”反而去置百姓于水深火热当中;或者,从边防机器中来抽调人手搞建设,但是这种可能危及到国家安全的行为,会遇到多大的阻力可想而知。
“不管怎么样,知道了症结在哪里,便总能想到办法。”石越忽然笑道,“今晚我去见刘希望、范德孺,便可以好好和他们谈谈这件事。先把陕西路需要兴建、修复的水利设施与淤河计划按轻重缓急列一个清单出来,大的工程不能做,也可以先做一些小的积累经验。就是没钱没人嘛,给我一年时间,我定能想到办法。”
“石帅……”石越的这个表态,让陈良又惊又喜。
“不过,陕西要大治,到底还是西北平静才行。西事才是真正的病根。”石越低声道,“西夏不仅仅是陕西的病根,也是我大宋最大的病根之一……”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四十四节
渭州城。王韶回京后,原熙河地区的军事归李宪总管,而秦凤以至环庆一带诸州军的军队,则由渭州经略使高遵裕节制。按照新官制,渭州经略使并不是正式的官职,而只是临时的差遣。此时,定远将军、武经阁侍讲、渭州经略使兼渭州知州高遵裕一身戎装,正站在城楼之上,翘首东顾。
“高帅,始终不见石帅的仪仗。”说话的是高遵裕的部将,翊麾校尉顾灵甫。
“昨日的报告,石帅到了何处?”
“昨日上午石帅便离开了泾州。”顾灵甫言语之中不无担心。石越贵为陕西路安抚使,是他们的顶头上司,若在自己辖区出事,大家都没有好果子吃。
高遵裕皱起眉头,“再叫两队人马去接应。”
“是。”顾灵甫高声应道,大步走下城楼。城楼之下,两个穿着低级军官服饰的中年大汉眉开眼笑的走上来,顾灵甫远远望见二人,立时大声喝道:“于宗可、李十五。”那两人被吓了一跳,见到顾灵甫,慌忙行了个军礼,高声应道:“属下在。”
“你二人速点本部人马,往泾州方向,去迎接石帅。”
“是。”于宗可壮着胆子问道:“大人,不是已经派了几拨人马去了么?”
顾灵甫瞪了他一眼,喝道:“啰嗦什么?还不快去。”
于宗可慌得一缩头,忙道:“是。”回头却见李十五早已先默然下城而去,连忙快步赶了上去。二人一道点齐本部兵马两都共二百一十人,自渭州东门出城。于宗可笑道:“十五郎,我们兵分两路去迎接好了。渭州驻扎大军,平素并没听说有什么山贼,石帅自然不会有事。不过若能先迎到,必有奖赏,却不能落这个后去。”
李十五脸色却很沉重,道:“派了八拨人马去迎接都没有回信,其中还有马军。于兄还是要小心为妙。”
“瞎,乱操心。石帅贵为安抚使,除非西贼入寇,能有什么事?渭州离西夏远着呢,总不能镇戎军这么多守军连西贼入寇都传不出一个讯吧?”于宗可大大咧咧的摇了摇头,满不在意地说道。李十五一怔,竟是说不出反驳的话来。但是不知道为何,他心中却始终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于宗可见他脸色有异,奇道:“十五郎,你怎么了?难道石帅是你救命恩人?你这么关心做什么?”
“什么救命恩人,胡说八道。”李十五不由笑骂道,一面转身向部下招呼道:“走,我们走小路往潘原去。”
于宗可望着李十五远去的背影,不由摇了摇头,骂道:“古怪。”一面笑着向兵士们喊道:“弟兄们,我们走大道去潘原。”顿时,他属下的百多人一齐发出欢呼之声。
一路之上,李十五始终紧绷着脸,眉头深皱,心事重重。他与于宗可都不过是从九品小官陪戎副尉,一都的小头目,以前叫“都头”,现在改了名号,称“都兵使”,名字倒是好听了,但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官阶大小没变,管的兵没变,甚至下面的士兵,也照样叫“都头”。他的地位,就算比顾灵甫,也差了整整九级,若用磨堪之法,纵使不犯错误,也要整整二十七年才能做到翊麾校尉!若要和几年之内由八品武官直窜为正六品上昭武校尉、拜侯爵的薛奕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但是,仅仅在几年之前,他李十五的前途,别说顾灵甫无法相提并论,便是薛奕,亦远远不如。自己的命运曾经因为石越有过一次巨大的转折,这一点李十五并没有过自觉。但他却非常明白,薛奕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因为石越!因此,对于石越任陕西安抚使,李十五内心其实有着巨大的期盼。而且,他对石越还有着特殊的感情。
那毕竟曾是他人生永难忘记的事件!
“都头。”
“嗯?”李十五回过神来,望着叫他的士兵。
“我觉得我们不应当这样径直去迎石帅,这样能迎到,早有消息送回。我们不过是白白走到潘原罢了。”
“也对。”李十五想了想,拍了拍那个士兵的肩膀,笑道:“你说的有道理。回头赏你一壶酒——弟兄们,我们从原州边界那边绕到潘原去!”
傍晚。残阳。
经过长途的行军之后,李十五的一都士兵早已疲惫不堪。在副都兵使与两个什将的催促下,勉强行进。但想在太阳落山之前到达潘原城,已经不可能。幸好这是整编过的部队,李十五在心里感叹道。一都之中,什长以上,都曾经在宣武军第一军接受过训练,李十五这样的九品武官,还进过讲武学堂。被称为“西军”的陕西边防军,素来都是大宋军队中最能打仗的军队,李十五的这些部下,有不少也是经过战阵的老兵,那讲武学堂与宣武一军,在战斗技巧与战法上,能教的其实不多。但是,经过讲武学堂与宣武一军熏陶的校官节级,对于纪律的服从,却是所有未整编禁军都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之故,虽然李十五执意要绕一个大远路,手下兵士却不敢有半句质疑。
“头,让弟兄们歇一会吧?”说话的是都中的军法官将虞候邱布。虞候在军中,原来是负责侦察,担任前锋等特别作战任务的将校,但是军制改革后,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军法官,而人员也进行了大换血。原来勇猛善战的将校,现在大多变成了冷酷无情的小白脸。这也令得这个阶层,在军中不是特别受欢迎。
李十五抬头看了一下天色,摇了摇头,“明日日落之前,无论能不能迎到石帅,都要回去缴令。否则难逃军法。今晚必须赶到潘原城再休息。”邱布嘴唇动了一下,不敢再说。若都兵使临阵退却,军法官有权先斩后奏;但在平时,军法官亦是部属。
“哪是什么?”忽然,副都兵使马康叫了起来。
李十五顺着他的喊声望去,立时怔住了。但只是一瞬间,他就反应过来,跑了过去——一具马尸!绝不可能有马尸被这样弃在路上的。死马也是一笔财富,至少可以好好吃一顿。而且无故宰杀马匹,是犯律令的!李十五跑近几步,脸上肌肉抽搐起来——马是被弩箭射死的,旁边还有一具死尸!也是被弩箭射死的!
“戒备!”李十五嘶哑的吼声,划破了似血的天空。一百余名宋军禁军,取出自己的弩机上弦,布成了一个圆阵。
“血还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