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别为小事抓狂
作者:'美' 理查德·卡尔森 朱恩伶 译
内容简介:
你常小题大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吗?你常为生活中的不完美耿耿于怀吗?你相信一个人可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改变一生吗?本书将解除你在工作、爱情、生活中的障碍,让你学会用优雅和轻松的态度来回应生活,面对挑战!
《别为小事抓狂》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旋风!如今已经成为千万人的生活概念,人无完人,生活也不可能尽善尽美。然而,通过学习本书的一系列策略后,不久你会发现——当你不再为“小事”抓狂的时候,生活原来竟是这般美好 !
《别为小事抓狂》(美)理查德·卡尔森/著 ,原书名:Principle of Economics,朱恩伶翻译。这是美国著名演说家、新时代激励大师卡尔森博士的又一新作,目前已有20多种译本,在100多个国家出版发行,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被誉为“卖得最快的畅销书”。
正文
快乐人生的66个黄金法则
l、跟不完美和解
我还没见过哪一个绝对完美主义者的生活充满内在的安宁。完美的需求与内在安宁的渴望相互冲突。每当我们执意坚持己见时,不但无法改善任何事情,而且注定要打一场打败的战争。我们不但不懂得为已经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与感激,还拼命赞牛角尖找差错,执意要修正它。当我们瞄准差错时,它就暗示了我们不满意、不满足。
不管这个不满是跟我们自己有关,例如衣柜不整、车子刮伤、事情做得不够完美、或需要减轻体重;还是别人的“不完美”,例如他的长相、行为、或生活方式有瑕疵,只要我们把焦点放在不完美上,我们就脱离了仁慈与温和的目标。这个策略并非教你不要全力以赴,只是教你不要过度专注在生活的差错上。它是在告诉你,虽然还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完成某件事,但是这并不妨碍你去享受并欣赏事情的现状。
这里的解决之道是,当你陷入旧习,坚持事情不该保持现状时,温和地提醒自己一声,此刻的生活现状很好。在你的判断缺席的时候,一切都没事。当你消除所有生活领域的完美需求时,你就会发现生活本身的完美。
2、学习活在当下
我们内心的平安,有相当大程度取决于我们活在当下的多寡。不论昨天或去年发生了什么,不管明天会不会发生什么,当下才是你所在的地方,向来都是如此!
毫无疑问的,我们之中有许多人都十分精通神经质艺术,浪费生命去忧虑各种事情。我们容许过去的问题和未来的忧虑主宰我们目前的时光,结果我们就变得焦虑不安、挫折沮丧、了无希望。另一方面,我们也延迟我们的满足,我们的优先顺序,以及我们的幸福,去说服自己“总有一天”会比今天更好,不幸的是,告诉我们期待未来的相同心理机制只会一再重复,结果“总有一天”从未真正到来。约翰·蓝侬曾经说过:“生命就是我们忙着做其他计划的时候,所发生的一切。”当我们忙着做“其他计画”时,我们的孩子也忙着长大,我们所爱的人正在逐渐远离死去,我们的身体不知不觉地变形,我们的梦想也偷偷溜走。换句话说,我们错过了人生。
许多人把生命当作对以后某个日期的彩排来活。人生不是这样的。其实,没有人可以保证,明天他或她还会在这里。现在是我们拥有的唯一时刻,也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唯一时光。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时,我们就能够把恐惧从心底排除出去。恐惧是忧虑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例如,我们将不会有足够的金钱、我们的孩子会惹出麻烦、我们会老会死等等。
对抗恐惧的最佳策略就是,学会将你的注意力拉回目前。
马克·吐温说过:“我这一生经历过一些糟糕的事情,有一些真的发生了。”我想,我无法说得更好了。练习将你的注意焦点放在此时此地,你的努力将会得到丰硕的收获。
3、大家都开窍了,只有你还没
这个策略给你一个机会,练习一件你可能完全没有办法接受的事情。不过,你如果试一下,可能会发现,这个练习对自我改善最有助益。
正如标题所建议的,这个主意是想像你所认识或遇到每个人都非常有教养。那是说,只有你除外!你所遇见的人都是来这儿教你什么事的。或许这个令人讨厌的司机和无礼的青少年是来教你耐心的,而这个摇滚庞克则是来教你不要太武断。
你的功课是试着决定你生命中遭遇到的人们,究竟要教你什么心得。如果这么做,你就会发现,自己变得比较不会因为他人的行为或不完美,而感到烦恼、生气、或挫折。你真的可以习惯用这种态度来面对人生,这么做只会让你感到庆幸,绝不会后悔。你一旦发现别人教了你什么,通常就比较容易消除你的挫折感。比方,你去邮局办事,办事员似乎故意慢吞吞的。不要感到挫折,只要问自己下面这个问题:“他究竟想教我什么?”或许你需要学习同情心,了解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有多痛苦!或者你也可以变得更有耐心。排队正是你练习打破不耐烦习惯的绝佳机会。
这件事情很有趣也很容易,连你都会感到惊讶。你真正要做的事情是,将你的认知从“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改变“他们究竟想教我什么?”今天就看看这些人要给你什么样的启蒙吧。
4、创造“耐心练习周期”
耐心是心的一种性质,可以藉由蓄意的练习而大幅提升。我发现可以磨练耐心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创造真正的练习周期,也就是在心中设定练习耐心艺术的时间周期。生活本身变成了一间教室,课程叫做耐心。
你可以从短短的五分钟开始,然后逐渐延长你的耐心的容忍度。刚开始的时候,不妨告诉自己:“好,接下来这五分钟,我不要对任何事情生气,我要保持耐心。”你将会有惊人的发现。保持耐心的企图,尤其是你知道只要忍耐一下子,就会立刻加强耐心的容忍度。耐心是那种食髓知味的特质,你将会发现,你确实有能力保持耐心,即使时间长一点也可以。日子久了以后,你甚至会变成一个租有耐心的人。
我家有小孩,所以我有许多机会可以练习耐心的艺术。例如,有一天我在打一通重要的电话时,我两个女儿也同时在旁边问我问题,我对自己说:“现在是保持耐心的大好时机。接下来这半个小时,我要尽可能保持耐心(瞧,我下过苦工,已经可以维持三十分钟了)!”结果真的奏效了,而且是在我们家奏效了。当我保持镇定,不让自己生气或懊恼时,我就可以冷静而坚定地指挥孩子的行为,这比发怒有效多了。这个让心灵朝耐心努力的简单动作,比生气时更能让我停留在此时此刻,因为我不再钻牛角尖,懊恼这种情况以前已经发生过,觉得自己好像烈士一般。此外,我的耐心似乎具有传染性,它们安抚了孩子的焦急,孩子于是自己决定,吵闹着不好玩。
有耐心让我得以维持平衡。即使在困难的情势中,我还记得,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我眼前的挑战不是性命牧关的“生或死”,只是一个必须处理的小障碍。没有耐心的话,一件小事就会化为紧急大事,以嘶吼、挫折、伤感情、和高血压收场。这样真是不值得。不论你是需要跟孩子、上司、或一个不可理喻的人。还是情势打交道,如果你不想“为小事抓狂”。改进你的耐心功力,是一个最佳办法。现在就开始吧。
5、请问自己:“一年后你还会在乎这件事情吗?”
我几乎每天都跟自己玩一个游戏,我把它叫做“时间歪曲”。这是我捏造出来回应我固执而错误的想法的办法,那个想法就是,我现在正在忙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想玩“时间歪曲”游戏,你只要把目前所面对的情况,假想成不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是一年以后的事情。然后再问自己: “这个情况真的有我所想的那么严重吗?”目前可能如此,可是将时间拉远开来看时,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不论是跟你的配偶、小孩、或上司吵架,是一个错误、一个错失的机会、一个遗失的皮夹、一个工作上的回绝,或是扭伤了足踝,一年以后,你可能都不会在乎了。这只是你生命中不足挂齿的另外一件小事。这个简单的游戏虽然无法解决你的问题,却可以让你把眼光放远。这正是你所需要的。我发现自己如今常常对以前在乎得不得了的事情感到好笑。现在,我再也不把精力浪费在生气或懊恼中了,宁可花点时间陪陪妻子和小孩,或者从事创造性的思考。
6、容许自己感到无聊
对许多人来说,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刺激,遑论一大堆责任,我们几乎不可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什么事也不做,更别说休息几分钟了。有一位朋友告诉我: “人不再是human be…ings(人类)了。我们应该叫做hmmdc,doings(人士)。”
我是在跟一位华盛顿州拉康诺的临床医学家学习的时候,首次接触到这个想法,知道偶尔无聊一下对我有好处,那是一座小镇,根本没有什么事“可做”。第一天聚会结束后,我问指导老师:“这一带晚上有什么可做?”他回答说:“我要你让自己感到无聊。什么也不要做。这是训练的一部份。”起初我还以为他在开玩笑!“我为什么要自找无聊呢?”我问。他继续解释,如果我让自己无聊一下,即使是一小时或更短的时间,不要抗拒这种感觉,无聊感就会被心平气和所取代。做一点小小的练习,你就可以学会放松。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他绝对正确。刚开始的时候,我简直受不了。我太习惯于每秒钟都得做点事,所以,休息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大挣扎。但是,过了阵子后我就习惯了,从此就学会享受它。我说的不是几小时的游手好闲或懒惰,只是学会放松的艺术,每天有几分钟只要“活着”就好,不要忙着“做事”。除了蓄意不做任何事以外,没有特殊的办法可行。只要静静地坐着,欣赏窗外的景色,注意自己的思绪和感觉,起初,你可能会感到有点焦虑,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就越来越放松。而你所能得到的回馈,是难以估算的。
我们有许多焦虑和内心的挣扎,都是源自过度忙碌的心灵,总是需要一点什么来取悦他们,或吸引他们的焦点,忙碌的心总是不停地想:“接下来呢?”吃晚饭时,我们就会想甜点是什么。吃甜点的时候,我们又忙着盘算接下来要做什么。过完了这一夜,我们又忙着盘算:“下个周末要做什么?”刚出门回来,我们一进家门就打开电视机,拿起电话,翻开一本书,或是开始清扫。这就好像我们很怕无事可做这个念头,哪怕只是一分钟也受不了。啥事也不做的美妙之处,就是它教你净宽你的心灵,教你放松。它让你的心灵有自由可以暂时“不必知道”任何事。你的心灵就像身体一样,偶尔也需要从疯狂忙碌的例行工作中休息一下。当你让心灵放个假,回来时它会更坚强、更敏锐、更专注更有创意。
当你容许自己感到无聊时,它就解除了你每天每分每秒做事的沉重压力。现在,每当我的小孩对我说:“爸爸,我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