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经无颜再面对江东父老了,只想以死报国。
第一百四十八章 形势一片大好
听了张知礼的密报,再看了张孝纯的信,王晨有点难以判断这件事情的真伪。
“彬甫,你说张孝纯他这是什么意思?”在将张孝纯的信及这件事的大概情况下虞允文知道后,王晨想听听自己身边这位“谋士”的高见。
虞允文虽然聪慧,但他到底年轻,考虑事情不可能非常周到,他也没与张孝纯接触到过,但他却是知道张孝纯儿子张灏的情况。
在与王晨论太原之战时虞允文曾骂过张灏。当时张灏也是率军救援太原,但知道其父在太原苦苦支撑,张灏却数次屯兵逗留,这让虞允文非常愤怒。
靖康元年五月,朝廷再次组织军队救援太原,老将种师中由河北井陉西进,姚古和张孝纯的儿子张灏分别从隆德府和汾州北上,三军互为犄角,共解太原之围。种师中率兵从河北井陉进入山西平定军,很快就收复了寿阳、榆次,但姚古、张灏部没有跟上来,失去策应的种师中为了避免孤军深入,就率部屯驻在真定府。但朝廷认为,种师中是畏敌不进,数次下令让其快速进兵。种师中无奈之下,只得继续前进,并传信姚古、张灏两军分道俱进。但是,姚古、张灏两军依然逡巡不前,未能按照约定与种师中部会师。种师中最后力战而死,虞允文在说这事的时候为之大哭。
最终太原城破,守将王禀战死,张孝纯被俘后变节投降。对于张孝纯的变节。虞允文一再声讨,并将张灏也一道骂了进去。他认为。张孝纯和张灏父子,都不是英雄者,如果他们中的任何一个,特别是张灏表现勇敢一点的话,太原就不会陷落,局势也不会变得那么糟。
张孝纯可以算是勇敢,但他最终的变节让所有的英勇变得没有一点意义,这种结果甚至让虞允文有点愤怒。他对张孝纯没有了任何的好感。
因此他在听了王晨所说,有点下意识地认为,张孝纯派人来联络王晨,可能是金人的伎俩,张孝纯是彻底变节,甘愿为金人服务,今日派人来密报情况。只是想引王晨上当。不过他心里虽然有这样的想法,却是没有马上说出来,跟在王晨身边经历了很多事的虞允文,深知这样的事重要性是如何,因此也没将自己心里下意识的想法说出来。他在好好地想了一下后,这才回答王晨道:“晓初。这件事我一下子判断不出来,不过此事事关重大,必须要慎重对待。无论张孝纯是不是真的会与我军里应外合,我们都要立足以强攻太原这策略而去做准备,不能将攻城方法建立在依赖张孝纯的基础上。”
王晨当然不知道虞允文现在心里是怎么想的。但虞允文这样的言论还是得到他的认可,他想了想后点点头道:“彬甫。你所说的不错,我们期望张孝纯能作我们的内应,但我们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张孝纯身边,而要立足于强攻。包括真定府、中山府、太原府在内的坚城,我们都不要去想能轻松攻占,必须将困难想的多一点。这次我们北伐,已经将金人打怕,我大宋军人的信心也重新建立起来,相信我们都能将这些城池攻取。”
听王晨如此说,虞允文也松了口气,他也马上建议王晨,可以与张孝纯联络,令其在我大军攻城时候,打开某一道城门作内应,放我大军进去。他也知道了张孝纯这个“伪太原知府”在攻打太原时候的作用,要是他再次反水,那肯定会给金人带来极大的麻烦。
两人一番密议后,王晨也决定,严肃对待这件事,他亲自给张孝纯写了封回信,表达了大概的意思。只是什么时候会攻太原,以什么方法攻打,王晨丝毫未提及,他只是要求张孝纯,想尽办法告诉他太原城内金军驻防的情况,并在我大宋王师攻打太原的时候,打开某一座城门,放我大军进城。具体哪个城门比较便利,还请张孝纯告知。王晨也在信中严厉斥责了一番张孝纯的叛军行为,希望张孝纯能良知未灭,我收复我大宋河山尽一份力。
在送走张孝纯的官使后,王晨也稍稍改变了原先的计划,将进攻真庆府的时间提前了。
他准备尽快集中优势兵力将真庆府攻下,再与折彦质及张浚所领的川陕军一道,攻下太原城。待将真庆府和太原城攻下后,再取中山府。
如果将这三座北方重镇都收复,那被金人占领的大宋河山已经收复了大部,接下来就与金人慢慢相持就行,如果金人反击厉害的话。
在王晨率军连续攻取了相州、磁州、邢州等数座坚城后,金军出乎意料地放弃了大部城池,退守太原府、真庆府一定,这在王晨及他麾下许多将领眼里,是非常愚蠢的决定。
王晨不知道金国上层那些人物是怎么想的,竟然会放弃这么多城池。如果金军坚守,那我大军即使能轻松攻取任何一座城池,但肯定是要花费时间,并且要消耗非常多的火药。等将这些城池都攻下后,时间肯定过去很久,军中士气也可能没开始时候那么旺盛,攻击力呈强弩之末了都有可能,那样也可以给金人派遣援军提供充足的时间。
王晨觉得如果他是金军统帅的话,是决不会放弃任何一座城池,即使明知道要被对手攻占,也会倾全力防守的。但他是非常乐意看到这情况,不费太多力量就收复了非常多的失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百姓重归大宋治下,这是他的功绩。
让任何人都不敢小视的功绩,足以彪炳史册。
后面没经历大的战事,火药消耗减少,而后方运送的数量并没明显的减少,那军中贮存的火药就越来越多,以下一次的战役中可以投放更多的数量到战场上。而且王晨已经上表朝廷,让朝廷派出工匠,想办法到邢州一带生产制作火药,那样制作出来的火药就可以更方便地输送到前方。
而随着河北一带金军的后撤,义军的力量也不再受到打击,那些原本一直苦于金人威压的义军,也有机会从山沟沟里出来。在王晨率军往北方行进的过程中,不时地遇到前来投奔的义军。河北的一些义军日子并不好过,他们经常被钱粮问题所困扰,他们知道,如果被朝廷招安,那这些问题都不要担心。因此听闻王师北上后,知道消息的很多义军都从山寨里冒出来,渴望能被收编为官军。
对于这些一直在坚持抗金的义军,或者山贼的投奔,王晨也不拒绝,差不多都将他们打散后编入厢军中,并投一些骁勇善战者补充到禁军中。
在行进途中,王晨所收编的义军中力量最大的一支就是王彦所领的“八字军”。
王彦的“八字军”已经被张所收编,但在得朝廷招抚后,王彦依然单独领军,与金军作战。因为得朝廷的招抚,王彦又被任命为“八字军”都统制,慕名来投的其他义军也是不少,傅选、孟德、焦文通等义军头领先后率军归附,队伍扩大到十几万人,金军屡次进行围剿都没取得成功。
如今王彦麾下已经有十二万人马,虽然这些人马战力不能与王晨所领的殿前司人马相比,但比现在朝廷在编在厢军却是要强很多,毕竟他们经常与金军作战,实战经验丰富,只不过组织纪律性相对于现在的大宋禁军来说差了一点。这十二万人马,王晨并没将他们打散分编,而是依然以王彦为首领,以自己的权职任命王彦为“八字军”都统制,听令于他的亲自指挥。
此时的宗颖所部也已经向王晨靠拢,两部相隔距离才不过百里,宗颖部除了三万人准备狙击真定府以东的金国外,其他人马是准备与王晨一道联军攻打真定府及太原。这样王晨亲令的人马就有禁军约十四万,厢军约十五万,新收编的义军及王彦所领的“八字军”共计十五万。
从数量上来看,北伐的大宋王师是足够吓人的,而王晨接到张浚所传来的消息称,其部已经快速往太原方向进发,估计二十天到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攻至太原附近。张浚所传来的军力报告上称其部有二十万人。王晨亲领的人马加张浚部,再加折彦质部,加上厢军的话总兵力有七十万左右。
虽然说这个数字与大宋禁军“全盛”,也就是数量最多时候一百八十万相比,差了一半还多,但这是一个让王晨自己都咋舌的数字,他做梦都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率如此庞大数量的军队与敌作战。
这也让他非常兴奋,他清楚,金国倾全部国力来战,能凑足三十万人马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在我大军数及武器装备的量占绝对优势情况下,王晨觉得他要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话,也可以拿刀抹脖子再穿越到其他时代去了。
不过就在王晨信心满怀的时候,却传来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
第一百四十九章 事情有点意外
不好的消息是从折彦质那里传来的。
此前王晨打探到的消息是,金国上层令河北一带镇守各城的金军全部回撤太原府、真定府、中山府,集中兵力防守这一线。这消息是肯定准确的,太行山以东的那些城池金军基本撤离,但有一个城池的守军却并没执行这项命令。没执行这项命令的是隆德府守将完颜撒离喝,他依然率军死守隆德府,决心在此大败宋军,拱卫太原城。
金国皇帝吴乞买确定下诏令让完颜撤离喝也率军从隆德府撤退,但完颜撒离喝以隆德府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若是保了隆德府,那太原定会无忧;若是放弃隆德府,那北伐的宋军西路军就可以长驱直往太原,中间没有什么险要的大城可以阻挡宋军。而且从隆德府到太原这一线,大多地方是山地,不适合骑军的机动,大金军队的骑军没可能发挥大的威力。
因此他在上表建议力守隆德府的时候,也自作主张不撤退,一力坚守。
折彦质是以为金人放弃了隆德府,因此率军快速北进。但在距离隆德府以南约七十里地的时候,他的前锋人马遭到了金军骑兵的偷袭,幸好他一直没有大意,几部人马都是相互协同前进,虽然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但前军人马大半还是撤退了回来。
金军在突袭得手后,也不敢恋战,退回了隆德府。
折彦质在遭到金人的突袭后,也放慢了行进的步伐,六万禁军与十万厢军及收编的那些义军一道,慢慢往隆德府压过去。金军即使没放弃隆德府,那折彦质就准备强攻。
隆德府即后世时候的长治市,距离太原约四百里,如果要防守从南向北攻的军队,可以说是太原的门户。也是这一条线除太原之外最重要的一座城池。对于大宋来说,即使太原丢,那守住隆德府,也可以阻滞从这个方面攻击的金军西路军的行进步伐。而对于占领太原的金军来说,要是守住了隆德府,那太原也不会受到这个方向行进的大宋军队的威胁。这也是完颜撒离喝不愿意放弃隆德府的原因。
金军不放弃隆德府,完颜撒离喝没率军回援太原,多少有点出乎折彦质的意外。
但他也完全能理解完颜撒离喝这样做的用意,如果他是隆德府的镇将,也是不会放弃率军驻守这个地方的。折彦质知道。接下来他要硬啃这块骨头。
折彦质清楚,如果金军死命抵抗的话,要打下隆德府难度不会很小。但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他也要将这座重要的城池攻下来。但他也清楚,即使他能攻下隆德府及隆德府以北的那些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