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悬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宫悬案- 第2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以想像,多尔衮出征前对布木布泰的海誓山盟;可以想像,他们如愿以偿地共度了许多甜蜜的时光。布木布泰愿意相信多尔衮。但他和她一样,都具有政治家的头脑和素质,决不会把情感放在高于政治权力的位置上。
  关山阻隔,千里迢迢,布木布泰又一次感到了危机降临到自己头上。
  四月初九出征,如今已是六月了!……
  就在六月最炎热的日子里,辅国公吞齐喀和固山额真何洛会由北京驰返盛京,禀奏两宫皇太后,以“燕京势踞形胜,乃自古兴王之地,皇上迁都于此以定天下”为词,要迎请顺治皇帝南下入关进京。
  从两位来使口中,布木布泰得知了入关后紧张繁忙的详情。
  原来,在京畿地区初步稳定之后,对下一步棋怎么走,在北京的清廷内部意见并不一致,有过激烈的争论。武英郡王阿济格主张应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然后留置诸王镇守燕都,大兵则回盛京或退保山海关,这样才能免除后患。另一种意见则主张仿效宋金议和,实现南北分治,由清王朝占有原金朝版图,加上北方的辽阔领土,也是女真人从未看过的大国了。这正是皇太极生前的理想。第三种意见,力主迅速发兵西进南下,及早统一全国。这种意见的积极鼓吹者,多为故明降臣。
  摄政王多尔衮选择了第三种意见,作出了统一全国的决策,把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奋斗了两代人的大业又推上了一个新的更加灿烂辉煌的高度!
  为此,须要把国都移往北京,恭请皇上与两宫皇太后裁夺。
  布木布泰心中悬着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不仅为了母子们得到保全,更为自己没有看错人托错人而庆幸,多尔衮的过人才略、蓬勃的进取精神以及他对母子们的一片忠诚,使布木布泰宽慰、欣喜又感激。她强自抑制着情绪,直到回到她的永福宫,才面对西南方,遥遥地轻声呼唤,让欢喜的热泪痛痛快快地流下来。
  七月初八日,正好是福临在大政殿命将出征往定中原的整整三个月之后,小皇帝又兴高采烈地前往福陵和盛京太庙,以底定中原、迁都燕京,祭告列祖列宗。
  八月二十日,顺治皇帝与两宫皇太后起驾,由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扈驾,离开了盛京。福临和他的嫡母哲哲从此就没有再回去过了。
  九月初,顺治皇帝驾过山海关;九月十二日,驾至永平府;九月十八日,驾抵通州,摄政王多尔衮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及文武群臣至通州迎驾。
  九月十九日,顺治皇帝驾至京师,自正阳门入宫。
  十月初一日,六岁的福临行定鼎登基礼,在南郊祭告天地后,即皇帝位于大内武英殿,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
  十月初十日,顺治皇帝于皇极门颁发登极诏书,布告天下。全文共五十五款,对故明宗室勋臣、文武官员、进士举人、食廪生员、山林隐逸,乃至商贩车户等,在政策上作了种种优惠的规定,同时正式宣布废除明末三饷,并严禁各地官员侵渔扰害百姓。这实际上就是清政府的一篇极其完备的开国政策声明。其影响之巨大和深远,可以从后来一年中清朝统一战争的顺利发展中窥到。
  此日,顺治皇帝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正式给予他独秉大政的权位,赞扬他的功业超过周公,因他定鼎燕京、征伐中原功劳最高,特地为他建碑纪绩。
  这当然不止是幼小的福临自己的认识,这里面更饱含着后宫之主对多尔衮的推重赞赏与感激之情。
  之后,加封郑亲王为信义辅政叔王,恢复豫郡王多铎为豫亲王,恢复豪格的肃亲王爵位,加封武英郡王阿济格为英亲王,并大封了一大批宗室的有功者为郡王、贝勒、贝子、公等爵位。
  同月,授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所部,全军共两万余骑;授
  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所部,全军共三万余骑,西征南下,追剿农民军,开始统一全国的大规模征讨。多铎一路,从河南怀庆直攻潼关;阿济格一路,取道大同向榆林延安进兵,然后两路南北夹击,攻破西安。被击溃的李自成大顺军退往陕南,再退往商洛地区,在次年的五月里,主力损失在湖北通山,李自成也牺牲在通山县的九宫山下。

 





   

 


太后下嫁(3)


  多铎原有南下江南,征讨南明的使命。在配合阿济格完成攻破李自成的任务之后,便率军掉头南下,分兵三路,出虎牢关、出龙门关、出南阳府,不到半个月,就杀到了河南安徽交界处的归德;又十天,攻陷徐州、颍州、太和等处,兵锋所至,凌厉无前,很快就逼近到了长江边!
  多铎这个人,极富特色,在清初诸王中别具一格,属于历史上比较少见的那路奇人。他本是努尔哈赤最心爱的老儿子,自幼恃宠而骄是可想而知的。父死母生殉,给当时只有十一岁的他造成心理上的重大刺激,所以一直表现得性情乖张,行为荒唐,使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大伤脑筋。
  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二十二岁的多铎并无大功,竟也得到和硕豫亲王的爵封,还让他掌管礼部。皇太极对他特殊提拔培养,他却不买账,皇太极所喜爱的有功之人,他厌恶;皇太极所深恶痛绝的背叛之人,他反加以同情,处处跟这位汗兄唱反调。到了元旦庆贺之际,多铎竟故意用疲马进献给皇太极贺节。被指责时推说是闹着玩,哈哈一笑了事。
  兄弟情分的事,皇太极尚可忍耐,却不能原谅多铎在战场上表现怯懦。崇德二年皇太极征明,多铎率本部兵五百人与明将祖大寿所率八百兵相遇,祖大寿率兵进击,多铎竟不战而退,致使阵亡九名,失马三十匹。多铎又懒散贪玩,直接影响征战大事。早在天聪年间随征察哈尔的时候,他就因恋念妓女,不愿久战,着急回家。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九月,其兄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出征,皇太极率诸王大臣送行,多铎却借口避痘不去,在家中携妓女管弦欢歌,还亲自穿上优人戏衣,涂脂抹粉地演戏为乐。为了这些悖谬行为,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五月,皇太极召诸王大臣,历数多铎之罪,降亲王为贝勒,罚银万两,夺所属牛录三分之一给其兄多尔衮和阿济格。后因松锦大战,多铎有了战功,才被晋封为豫郡王。
  皇太极去世、福临即位以后,身为皇叔的多铎仍不见有多大长进。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十月,多铎因谋夺大学士范文程之妻,被罚银千两。次年三月,即他受命随摄政王出师南定中原的前一个月,多铎又因游猎于山林禁地而被议罪。
  是形势的突变,给他建功立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使他成为开国诸王中战功最著的一个。所谓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十年不飞,一飞冲天!多铎就以这样的雄姿,驰骋在中原大地,席卷了整个江南!
  在多铎身上,具备了父兄的所有特点。
  当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里,他挥师南下,强渡淮河,势如迅雷猛电,只用了十二天时间,就兵临扬州城下。围城七日,他数次派人招降明军统帅史可法,均遭拒绝。四月二十五日,他下令用红衣大炮攻城,摧毁了城内军民的顽强抵抗,俘获史可法,多铎再次劝降遭拒后,便斩史可法、下屠城令。十日屠城,数以十万计的百姓死于清军屠刀之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
  对比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后大杀汉人的历史,可以看到,在镇压反抗的时候,多铎和他的父亲一样,凶暴野蛮,带有浓重的原始兽性。
  多铎挟着血洗扬州的威焰,乘势渡过长江,五月初八日占领镇江,南明的武装力量尽都投靠清朝,二十三万守卫南京的军队也很快放下武器,他没有受到任何阻挡。五月十四日,多铎的前锋抵达南京城下;五月十五日,多铎率大军开进南京城,宣告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灭。由于事先将招降安民告示遍挂通衢,也由于扬州屠城的威胁所至,多铎进入南京时,南明的大批官僚,冒着滂沱大雨跪在道边迎降。次日,南明的文武各官,争趋朝贺,相当于今天的名片的职名红帖堆了十数堆,每堆高达五尺。
  多铎占领南京后,却又如皇太极一样,实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他亲自去拜谒了明孝陵(朱元璋墓),对被弘光帝囚禁的所谓崇祯“太子”,奉若上宾。他命南明大小官员每日照旧入内办事,一概予以留用。他下令建史可法祠,优恤其家属,以示崇敬。他下令将八名抢劫百姓的八旗兵斩首。另外还郑重出告示于各城门,说:
  “剃头一事,本国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员,先剃头来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
  这些举措,安定了民心,也颇得士心。也由于江南百姓饱受南明暴政之苦,对新统治者存有希望和幻想,使得多铎的大军从南京到杭州,一路长驱直入,节节胜利,兵锋所向,如摧枯拉朽。许多地方,可说是传檄而定,杭州的明潞王、绍兴的明淮王都投降了清朝。清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全国最富庶的江浙全境,多铎的胜利,可谓空前。
  从多铎占领南京后的策略行动中,不是又能看到他的汗兄的某些影子吗?
  七日,摄政王多尔衮以大兵日久劳苦,命多罗贝勒勒克德浑及洪承畴前往替代驻守江南。十月十五日,多铎班师还京。顺治皇帝亲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到南郊迎接,并赐金五千两、银五万两,又加封多铎为和硕德豫亲王。
  从清军入关后,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打垮了李自成数十万大军,推翻了腐朽的南明政权,统一了整个北方和江南地区,进展神速如霆击飚举,战功显赫令人心惊目眩,在中国历代统一战争中可谓罕有其匹!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摄政王多尔衮的善于审时度势、博采众议,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明智果断的决策,是主要原因。对清王朝而言,多尔衮居功至伟。

 





   

 


太后下嫁(4)


  可惜这位具有杰出政治和军事才能的摄政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错误地估计了形势,竟在胜利之际,不听任何劝阻,悍然发布了剃发令!这本来是由他因认识到不顺民情而自责、而下令停止推行的法令,却又由他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严酷形式布告天下:凡“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
  入关之初,多尔衮为了安置大批满洲贵族官兵,发布过圈地令,发布过强迫汉人投充旗下的投充法以及防止投充汉人逃跑的严酷的逃人法,历史上称之为清初三大弊政。平心而论,前者对于征服者的满洲贵族而言,势在必行,后两法也是满族当时所处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必然产物。而且跑马圈地主要在京畿地区,波及山东等邻省,投充为奴的汉人在全国范围内终究是少数,所以这三大弊政还是局部性的弊。剃发令就不同了,它关系着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整个汉民族的每一个男人、每一个家庭!这道侮辱人格、损害民族感情的法令,理所当然地要激起广大汉民百姓的反抗。
  事实正是如此,随着剃发令的下达,本来已经帖然归附的江南,顿时斩木揭竿,纷然四起,杀官披甲,奋起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