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峰 (江湖笑谈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谁为峰 (江湖笑谈录)- 第1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青年也是心机城府之人,闻言表面上诚恳道:“这个没问题,我明日便去帮你偷来。”可心底却道:“无论你打什么主意,只要留在我身边,我就可以每天给你闻点“梦里香”,叫你永远也恢复不了十成功力。”两人各怀心思,任谁也不会轻易入套。

江寒玉冰冷的面容,稍微有了点暖意,问道:“这是什么地方?”青年答道:“你放心,这里离京不远,很安全。”江寒玉颔首道:“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青年淡淡笑道:“宫主果然没把在下放在心里,我叫何志宇。”

“我知道了,你先出去吧!我想先休息一会。”江寒玉目光微不可查地一闪,便懒洋洋地道。何志宇依依不舍地将其扶着躺下,柔声道:“那你好好休息,我先出去了。”谁知他没走两步,却突然问道:“有件事我想问你,那曲还音的‘凤语’琵琶,不知现在何处?”

江寒玉奇道:“你问这个干嘛?”何志宇从容道:“是这样的。这把琵琶乃我祖传之物,可惜在十多年前遗失,最后听说落入了曲还音手中,所以我想有机会的话,还是寻回来的好。”

江寒玉不知内里,也没多想道:“被他儿子拿走了。你要想取回来,不使些力是不行的。那小子可倔着呢!”何志宇闻言眼睛一亮,忙谢道:“如此在下就先行告退了。”他说着深鞠一躬,反倒使江寒玉起了疑心。

次日一早,苦海便来到晋王府外,向守门军士施礼道:“贫僧苦海,特来拜谒晋王,烦请通报一声。”那军士横眼瞧着苦海,不耐道:“走开,走开,晋王殿下那有时间见你这秃驴。”

苦海想了想,由怀中掏出枚玉佩,递上去道:“还请将此物交与晋王,自有话说。”军士嘴里骂道:“什么鬼玩意。”说着还是将玉佩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刻着条五爪苍龙,龙身围着一个“义”字,不由惶恐道:“小人有眼不识泰山,还请禅师稍待片刻。小人这就去禀报。”说着深作一揖,随即疾步而去。

那军士去不多时,便回来相邀道:“王爷有请禅师,小人前面引路。”说着恭敬地做了个引路的姿势。苦海也不谦让,只管随着军士登门入府,七拐八弯,终于来到一座幽静的小楼前。

只见赵光义早已立在门前,抱拳相迎道:“大师别来无恙,可叫光义挂念。”苦海连忙还礼道:“阿弥陀佛!贫僧无事不蹬三宝殿,此番前来讨扰,失礼之处,还望王爷见谅。”赵光义含笑将苦海请入小楼落座,又吩咐下人沏上香茗,这才屏退周围,呵呵笑道:“想必大师此来,不仅仅是叙旧那么简单吧!”

苦海颔首道:“王爷英明。贫僧此番前来,乃是本着慈悲为怀之心,特来向阁下讨个人情的。”赵光义捋着长须笑道:“即便大师不开口,光义也猜到了三分。其实以大师的才智,想必心中应该明白。这来与不来,都将是无果之事。大师又何必多此一举,难为光义呢?”

“阿弥陀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乃是出家人的本分。上天有好生之德,还请王爷念贫僧薄面上,能够网开一面,替公孙师兄在圣上面前美言两句。”苦海双手合十,诚恳道。

赵光义咂了口茶,轻叹道:“大师啊!想当初您要光义擎王者之剑,以王道治天下。可见您心底澄明,早已超然于物外。可光义不明白的是,大师何以又犯起糊涂来了呢?”

苦海颔首道:“贫僧明白做帝王有帝王的难处,可毕竟人命关天。再说公孙师兄向来对朝廷忠心耿耿,还多次救过当今陛下,在江湖上也素以仁义著称。朝廷留着诸多奸佞小人不除,为何非要罪责忠臣义士呢?”

赵光义微笑道:“水至清则无鱼啊!大师,您应该知道,这君子与小人,各有各的长处。道、天、地、将、法谓之治国之本,而其中道占首位。三教九流各有其道,帝王将相本也无常。换而言之,当朝廷君子多于小人时,则清廉有余,活力不足。试想,有哪个王朝的统治阶级,是能够永远甘于清贫的?就算你老子愿意,儿子也未必答应啊!朝政掣肘,心念不能畅达。这时候,做帝王的就会用小人来制衡君子,从而得到实惠。而当朝廷里小人肆掠,导致朝野动荡,民不聊生时。帝王又会利用君子,来加以控制,并重树朝廷威严。况且,利用小人来对付小人,也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都是为政者的必要手段,大师应该明白其中利害。”

苦海摇头一叹,反驳道:“无稽之谈。这只不过是帝王驭下之术,谈何擎天驾海之道。王爷此番言论,贫僧不敢苟同。难道天下间好人多了,还是错吗?想当年,圣上能够杯酒释兵权,为何今日就不能心存仁念,放过公孙师兄呢?”

赵光义语重心长地道:“大师啊!难道好人就不会犯错了吗?真不知天下有多少冤孽,尽是好人铸下。杯酒释兵权,彰显的是我皇的仁慈与恩德。而杀公孙伯,则体现出我皇的威仪和手段。在这乱世之中,做帝王的要想驾驭天下,光有仁慈是万万不够的,还必须得有雷霆手段。也许放在太平盛世,公孙伯尚有活路。但在这战乱纷飞,人心离散的年代。为了国泰民安,为了江山永固,有些人就必须得做出牺牲。”

苦海想起自己当年之过,顿时悔恨丛生,不觉黯然自责道:“这人越显赫,所犯之错也就越大。圣贤尚有一念之差,又何况是这些朝廷勋贵呢!唉!往事不堪回首,我又有何颜面教训他人。”

赵光义见苦海沉默不语,接着进言道:“做官难,做帝王更难。其实在天家眼里,并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有的只是好不好用,能不能用之别。就像皇兄和本王明知熊天霸阴狠毒辣,利欲熏心,却还要重用于他。这是因为做帝王的要统治偌大一个国家,必须得制衡各方力量,使得那错综复杂的矛盾,维持在一个可以驾御的范围内。无论哪种力量超出了帝王所能驾驭的范围,都将天下大乱。可是要想驾御别人,又常常需要用到非常手段。但有些事,又不能明着去做。这时候,往往就要启用熊天霸这等黑恶势力。打个比喻来说,天下间的各种势力,就好比各式各样的布匹,而当帝王的就如同那裁缝。如何穿针引线,如何缝制裁剪,做一件什么样的衣裳,都在于这个裁缝,如何去运筹帷幄罢了。”

赵光义的话虽有一定道理,但却令苦海难以接受。只见他长吁了一口气,接着摇头道:“王爷一家之言,又何必上升到天下危亡的高度,请恕贫僧不敢苟同。贫僧只想问问,像公孙伯这样的英雄,为国为民做了诸多贡献,王爷认为他真会谋反吗?”

“假到真时真亦假,真到假时假亦真。”赵光义曲指敲着茶几,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接着又侃侃而谈道:“天家有时为了巩固政权,不得不杀一儆百,罪及功臣。须知,臣强则主弱,姑息则生祸。当今天下正值乱世之秋,政权更迭犹如家常便饭,各种势力更是盘根错节,彼此间打打杀杀,弄得沃土成瘠,百姓流利。难道这些是大师您,愿意看到的吗?”

苦海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哀,只得沉声道:“有些人看上去道貌岸然,口口声声为的都是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但骨子里想的却是如何封妻荫子,彪炳青史。贫僧希望王爷能引以为戒,切勿失信于天下。”

赵光义含笑道:“大师教诲的是,但历史终究是胜利者蘸着别人的血泪,写就的功劳簿。这其中的是是非非,又有谁能够真正知晓?”他说着抚须一笑,又道:“大师乃世外高人,一时看不透这个中奥妙,亦是无可厚非。只是要想推动历史前行,本来就要有人做出牺牲。”

苦海严词道:“所以王爷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身居庙堂,视黎民百姓如草芥,弄天地乾坤于股掌乎!”

赵光义摇头叹道:“大师终究太过心慈仁善,是以难明天地万物。依光义看,大师唯有放下善恶,妄念爱憎,方能领悟造物之妙,进而修成正果。”

苦海心知再说也是无用,随即告辞而去。其实对他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洗礼,一次浸淫在混沌世界中的洗礼。现实的不公与残酷,让苦海再一次深受打击,同时也使他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脆弱。

第二十章 英雄末路 第六节

待到起更早朝,王怀志与石守信再次进宫面圣。大庆殿上,百官朝拜,山呼万岁。乍一看去,一个个峨冠博带,道貌岸然。大太监王承德高声宣奏道:“有本上奏,无本退朝。”

石守信出列道:“启奏皇上,护国将军一案,内中蹊跷甚多。还望皇上责成大理寺查明真相,再做定夺。”曹彬跟着出列道:“皇上,公孙伯一案人证物证俱在,其谋逆之心昭然若揭,当判斩立决,并诛灭三族,以儆效尤。”

高怀德启奏道:“还请皇上念在护国将军多次救驾有功,并镇服武林多年,先查明真相,再定罪过不迟。”潘美跟着道:“皇上,公孙将军功勋卓著,这是有目共睹之事。只是身为臣子,再如何有功,也不能与江山社稷相提并论。公孙伯一案,正是其情可恕,其罪难免啊!”

慕容延钊等大臣相续出言,但明显地分做两派,一时间争论不休,各持几见。

“朝堂之上,岂容尔等喧哗。公孙伯一案,朕自有公断。”赵匡胤面色阴沉,当下喝止了喋喋不休的争论。群臣不敢多言,纷纷入列静候圣裁。

赵匡胤虎目环视众臣一周,然后将目光定在了宰相赵晋的身上,问道:“公孙伯一案,群臣各述己见,众说纷纭,惟独爱卿三缄其口。朕想听听,爱卿有何高见?”

这赵晋老成持重,胸怀心机谋略。先前一直未开口,那是因为他已经揣测到了赵匡胤的心思。他看出赵匡胤已动杀心,即便公孙伯真的无罪,赵匡胤也会杀鸡敬猴,震慑群雄,于是灵机一动,模棱两可道:“皇上的意思,就是臣下的意思。还请皇上乾纲独断,早做圣裁。”

赵匡胤暗道:“赵晋啊赵晋,你果然老谋深算。想把杀功臣的罪名推得一干二净,让朕一个人来担待。”赵匡胤心里犯嘀咕,觉得自己的贤明不容染上污点,于是又征求赵光义的意思道:“不知皇弟对此案,有何看法?”

赵光义斜眼瞟向赵晋,暗道:“好一招顺水推舟,既然你能将责任推给皇上,那本王自然能推给百官。”他心里一盘算,便道:“皇兄明鉴,这谋反之罪,罪无可恕。但公孙伯一案非比寻常,如何定夺,臣弟不敢妄断,还是进行廷议,让百官来裁决的好。不过就算公孙伯有罪,姑念其有功于朝廷,有功于社稷,还望皇兄酌情处置。”

这赵光义果然厉害。他一面声明谋反罪在不赦,并要群臣来裁断。而另一面又替公孙伯求情施恩,算是全了义名。赵晋嘴角挂笑,暗暗朝赵光义竖起了大母指。

赵匡胤顿时明白了赵光义的用意,于是朝堂下问道:“众卿家认为公孙伯有罪的,请列左首。”话音甫落,只见赵晋和赵光义率先站到了左边。那些原本举棋不定的臣工,见这二人都动了,立刻附庸着站到了左首,几乎一下便成了定局。

“认为公孙伯一案尚有疑点,希望继续调查的,请列右首。”赵匡胤刚说完话,石守信等人便列到了右首,但人数却相对较少。看看再无人动作,赵晋与赵光义相视一笑,却忽然举步来到了右首。群臣见状大吃一惊,顿时不知所措起来。待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